經濟學基本理論告訴我們,想要獲得珍貴稀有的東西,需要以同樣珍貴稀有的東西去交換。根據這個理論,如果你想要獲得美好的工作,就要用珍貴稀有的個人技能去交換。我稱那些技能為職涯資本。
技能思維就是持續專注於個人產出,這也是我主張技能思維更勝於熱情思維的原因;我的主張非常務實:你需要先精進自己,才能在職涯中獲得美好的東西,而技能思維一心想達成的就是這個目標。
二○○九年夏季,《紐約時報》報導一則真實故事。主角麗莎.菲爾三十八歲時辭掉廣告行銷的工作,她厭倦了上班生活的種種約束。她說:「我看著我先生創業,覺得我也可以做到。」
菲爾報名兩百小時的瑜伽師資班,還抵押房子去申請貸款以支付學費。拿到師資證照後,她開了兒童瑜伽班,專門教幼童和孕婦瑜伽。她告訴記者:「我熱愛現在做的事情。」
熱情思維支持了菲爾的決定。對那些沉迷於志業迷思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跨出舒適圈去追隨熱情更勇敢的事了。
愈來愈多的作家和網路名嘴鼓吹這樣的概念:你之所以無法追尋熱愛的工作,是因為缺乏勇氣;你需要勇氣,才能追尋夢想。這種概念放在熱情思維中看起來很合理:如果有某個完美工作正等著你去追尋,不追隨熱情就是虛擲人生。從這個觀點來看,菲爾的行動很勇敢,而且早該實踐了。
熱情思維的缺點,在於它完全不考慮個人的實力。對菲爾那種主張熱情的人來說,自己創業便能同時獲得自主性、發揮創意和影響力,真正阻擋自己的是跨出去的勇氣。職涯資本理論不認同這種說法,它主張光憑勇氣並無法開創美好的事業,還需要珍貴的卓越技能。
菲爾放棄廣告生涯去開瑜伽班時,不僅放棄了多年來在行銷界累積的職涯資本,還貿然轉行到她幾乎毫無資本的不相關領域。以瑜伽的熱門度來說,完成一個月的師資訓練只讓菲爾的技能處於業界底層,想要順利發展不是那麼容易。不幸的是,後來的結果正是如此。
二○○八年經濟衰退後,菲爾的事業陷入困境。她授課的健身房關門大吉,她在公立高中開的課也遭到取消。而且,在經濟不景氣下,私人家教的需求也縮減了。
《紐約時報》那篇報導最後提到,菲爾傳了一則手機簡訊給記者:「我正在排隊領食物救濟券。」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卡爾.紐波特
出版:天下文化
書名:深度職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