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傳統經濟學說企業不賺錢是罪惡,因為對不起出錢的老闆跟養家的員工,這個是市場經濟的常識,但經濟學對賺錢以後的事很少深刻討論。例如分配問題,那是政府的事;例如賺什麼錢,那是行銷的事;怎麼賺錢,那是企管的事。
在生產消費循環中,人,只是資源,叫人力資源,其價值跟資本、土地並列,晚近又加了一項技術創新,成為四大投入。
也因為過去這樣想,因此企業過去對外競爭必須要贏,雇用員工做事,想辦法賺錢、想辦法贏,但要求員工做事,常是沒人性的,只要求要有狼性。講究「用最少的成本產出最大的效益」,講產值KPI,員工沒本事就得下台,沒什麼人性可言。
長期以往,人在組織中基於生存想要自保,要留一手、要觀風向、要短期達標,必要時犧牲別人保護自己,這也就是「讓組織有理想」是很困難的。
有位大陸企業家說:「理想就是在錢的前面擺個東西」他講的很實在,錢還是要賺的,這是個動力,但前面要擺個東西。
有人開麵館,在賺錢前面擺個東西「健康飲食」,有這個東西,開麵店除了經營生意就有了理想。
有次拜訪,一位南投的老闆說:「我本來是做國家公園導覽人員,天天在山上,但老公猝逝,回來接工廠,我跟一群老臣說,我不會經營工廠,但公司兩百多個員工兩百多個家庭要養,你們自己管理,賺錢自己員工分,我不要錢。如果你們經營不下去,可以關掉,這塊地拿來蓋房子給大家住,我們還是一直在一起到最後」這個女老闆在賺錢前面擺個「大家一直到最後」,這樣的企業就是不一樣。
台灣現在的情況是年輕人沒有理想,他們會說錢都賺不到、談什麼理想?年紀大的,很多時候只是想當年,不敢有理想。社會上當權者則到處是口號,缺少在自己所做所為的前面擺個東西。
資本主義避談賺錢前面擺的東西,變成沒有理想的聚斂,只有自私的豪奪,最終走向自己的盡頭。
讓我們記得:在自己為財富、事業拼搏時,總是問自己:「我的所做所為,前面擺的是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