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需要別人幫忙,這是職場的必然,與美好。但「提款」前,得先 「存款」。如果能「定期定額」,當然更好。
一家公司找我去跟業務員談「經營人脈」,我問要講多久。
「兩小時。」
「其實我只有一句話。」
因為一次親身經驗,讓我感受到大部份經營人脈的技巧都沒效。
有一次演講,一位做業務的年輕人跟我要名片,自信地說:「我要拓展人脈!」
當晚我就收到他的e-mail,效率超高。但打開一看,提到我當天的講題和內容,通通不對。應該是他直接用之前發給別人的內容,發給了我。
這種事不只發生在我身上。你有沒有把名片給了某人,對方就沒下文了。半年後,突然跟你聯絡,請你幫忙?
我也幹過這種事,對象是一位前輩。他沒理我。
我醜一。
後來想,不用這種方式請人幫忙還好。雙方只是沒聯絡,也不知道彼此倒底是怎樣的人。
一旦用這種方式,對方立刻知道我們的風格是「平日不聯絡、求助才想起」。
而一旦別人覺得你是這種人,兩人的「人脈」沒建立也罷,連「脈搏」都沒了。
因為我犯錯的對象是前輩,所以體會到:那些真正能幫你的人,對這種事特別敏感。因為太多人想去「經營」他們。
我們為什麼會出這種錯?因為多數經營人脈的技巧,都是「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從對方出發」。目的都是「利己」,而不是「利人」。
這是人之常情,沒什麼不對。只不過如果手法粗糙,就讓對方反感。
那樣「經營人脈」,最後只經營到「人數」,不是「人脈」。
「人數」沒意義。因為「人脈」的價值,不在於那「脈」有多廣,而是那「脈」中,有沒有「血」在流。
我們都需要別人幫忙,這是職場的必然,與美好。但「提款」前,得先 「存款」。如果能「定期定額」,當然更好。
但沒有人有時間對所有朋友「定期定額」。所以只能針對價值觀類似的少數人,真心、深度、持續地交往。
所以我跟那家邀我去講人脈的公司說:「其實我只有一句話:主動、不求回報地,先為別人 『加值』。」
先幫別人倒咖啡,然後就帶著笑容離開,不要有任何期待。
也許有一天,別人會不經意地為你引來活水。
這家公司的邀約,讓我發現大家對經營人脈很有興趣。所以我請《創新拿鐵》的作者寫了一篇文章,更深入地談我們對「人脈」的看法。我們找到一個「從對方出發」,最後自己卻賺到大錢的故事。如果你想改善職場人際關係,下面是延伸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startuplatte/posts/1027484880729491
活動推薦:《創新拿鐵》招募高年級實習生!詳情請見:https://goo.gl/k6yk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