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我就是不想工作

我就是不想工作

商周出版

個人成長

2015-04-09 10:20

現在,發展機會多,內容多元,許多人卻失去了工作的動機。工作沒多久,碰到老闆刁難,或者主管責罵,就「不告而別」,直接回家當啃老族,吃父母的、用父母的,心想:「我就是不想工作。」

症狀我就是不想工作

早上七點。
媽媽:「小明,快起床!上學要遲到了。」
小明:「媽,我不要上學。」
媽媽:「你說這什麼話。」
小明:「我不想上學,學校老師不喜歡我,小朋友討厭我,連警衛伯伯也不理我。」
媽媽:「你這死孩子,快起床啦!都四十幾歲當校長的人…」

三十年前,社會環境尚不寬裕,學歷與工作都是窄門時,人們抱怨「行路難」。

現在,發展機會多,內容多元,許多人卻失去了工作的動機。工作沒多久,碰到老闆刁難,或者主管責罵,就「不告而別」,直接回家當啃老族,吃父母的、用父母的,心想:「我就是不想工作。」

近年東亞國家開始出現這類「隱蔽青年」(hikikomori)的社會現象,是一種拒絕走出房間或住處的社會隔離方式。日本文部省在二○○三年定義「隱蔽青年」為:「把自己隔離在房屋之中,不能或不想透過上學或工作與社會互動,持續至少六個月的人」

一九九○年代早期,日本漫畫家齋藤環(Tamaki Saito)就注意到此現象,青少年從十五歲就開始在家中「繭居」(稱為「繭居族」),和朋友、父母斷絕聯繫,怕見到人。然而,這並不是懶惰,齋藤環說,當事者「心靈備受折磨,希望能走出去,交朋友、找戀人,但卻做不到。」

日本「御宅族」(Otaku)一語,原指對於某種次文化有高度熱忱者,也許是科技迷、鐵道迷,是一種中性的詞彙。但逐漸指整天躲在家裡,對於「動畫、漫畫、電玩遊戲」(ACG)狂熱,對其他事物完全沒興趣,不願意接觸現實社會的年輕族群,在台灣的用語是「宅男」、「宅女」。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隱蔽青年」有七十萬,平均為三十二歲,男性占七○至八○%。一般估計有一百萬青年,且出現在中產階級。香港也有三萬「隱青」,常來自底層社會、貧窮、沒有購買力。在韓國、義大利和其他國家,也都有此現象。一名「隱蔽青年」躲在家中長達九年,日前下定決心走出房門重投社會,豈料上班僅一天,便因未能適應而燒炭自殺。

導致隱蔽的原因,一開始可能是:學業壓力、學校霸凌、戀愛失利、親子衝突。然而,「隱蔽」久了,「隱蔽」本身也成為一種壓力,導致當事者與社會更脫節,形成更大的壓力。

為什麼?

有三個心理原因:

一、好面子:

繭居愈久,心理感受愈差、愈自卑,愈是藉由ACG來解除負面情緒,逃避所遇到的問題。當事者慣於壓抑自我的真實感受,選擇不向家人或朋友表達。當孩子好面子,父母可能更好面子。在這種狀況下,父母親常也因為愛面子,不願帶孩子前往找心理專家諮詢,延誤了孩子的心理危機處理。此外,日本社會對男性期待高,男性又更加害怕失敗,決定留在家中。

二、依賴父母:

相對於歐美,東亞的父母在物質上、心理上的保護時間很長,超越了成年期,變成「過度保護」。年輕女性出嫁才離開家庭,而年輕男性一輩子都不用離開家裡。既然不虞匱乏,自然維持高度的個人主義,沒有責任感,無須出門找工作,在家裡專心「避難」。同時,依賴和控制也是一體兩面,父母親對孩子生涯的控制、成就的壓力,導致孩子不願意跨出第一步。

三、學校與職場壓力:

「過勞死」現象反映了真實職場生涯的殘酷面,年輕人寧可過著放任輕鬆的生活,不願意再承受工作壓力,卻只能當「窮忙族」。學者指出,年輕人喪失掌握自我生活與工作的權力,陷入「去權」(disempowerment)狀態,因此透過隱蔽方式隔絕社會。然而,他們在網路等媒介中取得「充權」(empowerment)狀態,嘗試找回自己失去的權力。

「隱蔽青年」現象的社會原因,又是什麼?

一、經濟衰退:

英國學者安迪‧弗隆(Andy Furlong)認為,這個社會現象的產生,導因於一九八○年代泡沫經濟破滅,一九九○年代陷入經濟衰退,傳統鐵飯碗、工資族,逐漸為派遺工作者(freelancer),造就了一群尼特族(neets,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意指不工作、不就業、不參加就業輔導的青年族群)。

二、經濟弱勢:

父母親在現實經濟中產生「恥辱感」,也轉嫁到孩子身上;同時,孩子面對更為嚴酷的經濟環境,索性就在家裡的保護傘下,過一天、算一天。需要注意的是,呈現「隱蔽青年」狀態,也可能是合併思覺失調症、社交畏懼症,或者網路遊戲成癮,需要進一步的精神醫療協助。

療癒處方衝動一點,現在就開始改變

隱蔽青年的協助原則,不是坐視不管,更不是謾罵教訓;而是對當事者持續保持同理心、耐心提供人際支持網絡,有朝一日,必能協助隱蔽青年走回陽光下。

可以考慮的自助策略,還包括:

處方1.人生需要多一點衝動

許多人「太衝動」,但也有許多人「不夠衝動」。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二○○5年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的演講,他說道:

「自己在里德學院念了六個月就辦休學,休學十八個月之後退學,我看不出念大學的價值到底在哪裡......。休學後,再也不上無趣的必修課,直接聽我愛的課。我沒有宿舍,我得睡在朋友家的地板,靠回收可樂瓶罐的五先令填飽肚子,到了星期天晚上走七哩遠的路,繞去印度教的 Hare Krishna 神廟吃頓大餐……過去三十三年,每天早上我都會攬鏡自問:『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天,那我要做些什麼?』

生命短暫,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陰影裡;不要被教條所惑,盲從教條等於活在別人的思考;不要讓他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心聲。最重要的,有勇氣跟著自己的內心與直覺。求知若渴,虛心若愚。」

就在「綁手綁腳」的現實當中,開始做一件衝動的事吧!

處方2.做出一個小小的改變

在醫學上,有一種病真的「很難踏出第一步」,就是「巴金森氏症」。

患者在腦中黑質的多巴胺細胞死亡,症狀一開始,無法很難啟動步伐、走路變慢、困難轉彎,接著行動出現明顯困難,最後呼吸衰竭。著名台灣音樂家李泰祥,便受此病所苦。

許多人有著心理上的「巴金森氏症」,「很難踏出第一步」。其實你是「沒病」的,不要太瞻前顧後,擔心第一步踩的不漂亮。「有」踏出第一步,就對了。

一位台大機械系系友在網路上感嘆:「那一年,我們看不起郭台銘!」原來,郭台銘創業之初,曾受邀到台大機械研究所演講,勉強只有十幾個人去聽,因為他做的是業界不屑一顧的「連接器」。

現在,郭台銘是蘋果手機第一大製造商,穩居龍頭。這個發展,他當初也不知道。
一步到位永遠無法達成。只有踏出第一步,才知道第二步在哪裡;只有到了第一千步的時候,才敢說自己的目標,原來就在那裡。

處方3.就是要跟別人不一樣!

受到網路流行文化的影響,不少人產生一種心理,就是害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特別容易感受來自同儕的壓力,人云亦云,覺得要做一樣的事情(打一樣的電動),否則覺得太遜了、落伍了,面子掛不住。

其實,就算你選擇冷門領域,只要跟人家不一樣,也會是好的起點。

目前醫界皮膚科當紅,即使念到醫學系第一名畢業,都不見得擠得進去這個領域。然而,在三十年前,皮膚科是最著名的「冷門科」。因此,當時選擇這個科發展的前輩,可說是相當「有遠見」。

這樣的例子還包括:

台大機械系畢業的田長霖,赴美之後,他的同學都投入最熱門的航太科技,只有他自認競爭者太多,難以出頭,逆向操作,選擇冷門的「熱幅射」領域。

日後,能源科學與電子科學興起,田長霖的熱幅射專長備受重用,成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第七任校長,為華人擔任美國名校校長的第一人。

他說:「人生不怕看走眼,而是要找看對眼的路,眼光多看十年,預想未來趨勢,不要追隨當紅,然後,就堅定的走下去。」

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赴美發展時,國內外科學家都做愛滋病研究。他卻選擇了一個超冷門的「冠狀病毒」來研究。

沒想到二○○二年開始,SARS爆發,病原就是冠狀病毒,賴明詔的研究大受國際倚重,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及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甚至只要你願意動起來。失敗,也是最好的起點。

處方4.從安排多元生活開始

即使在待業狀態,也幫自己的生活作豐富的安排。只要你熱愛生活,都有可能為日後的發展打下無可取代的基礎。

「在一處風景裡,充分感受到一株小草之美,帶來的喜悅可以跟一棵樹,甚至一座山一樣多。」

「我像是一個理解力遲鈍的兒子一般,愛慕這片風景。」

「我並不認為一座高山的價值,一定就勝過一隻螞蟻。」

以上這幾句話,是西班牙大畫家米羅( Joan Miró, 1893–1983) 所說的。

他熱愛生命、熱愛世界,甚至把這份對生活的熱愛,當成了工作,即使高齡八十五歲時,仍創作不輟。他說:「我早晨工作。我下午工作。當我不工作時,想的也是工作,即使在睡覺時,我繼續在潛意識裡想著工作。」

而他的工作室門口,掛了一面牌子:「這輛火車中途不靠站。」

米羅十四歲時,進入美術學校;十七歲,工匠父親堅持他去巴塞隆納讀商業學校學會計。

米羅根本不想讀商,他回憶:「當時我放任自己胡思亂想,心中憤恨不平。」

隔年他得到傷寒,精神抑鬱,回鄉調養。他向父親分享晚霞感動,被父親嘲笑。他開始反抗,嚴正說明自己對繪畫的熱愛,最終,父親決定讓步。

米羅開始「振翅飛翔」後,陸續吸收野獸派、寫實主義、立體派及達達主義的影響,繪畫風格經歷一連串的嘗試與蛻變,最後他終於找到自己的專屬語言。

他不斷畫著女人、小鳥和星星,但卻大膽捨去細節,鮮豔飽和的色彩、粗獷的筆觸,以一氣呵成的筆法將各種形體展現在畫面上。

他說:「我嘗試運用色彩,就像以字詞作詩,以音符譜曲。」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張立人
 
台大醫學士暨中國文學系輔系,臺北「欣漾自然醫學診所」院長,兼任臺灣大學醫學系講師、臺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張老師月刊》專欄作者。曾任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科主任。專長:職場紓壓、心理治療、身心靈自然療癒。
 
出版:商周出版/城邦文化 
 

書名:在工作中自我療癒:心理醫生為你解決26個最常見的職場困擾,從此揮別倦怠,找回熱忱 
 
【推薦序I】職場常備心理健康指南    吳佳璇/文
【推薦序II】用「心」教你如何面對職場    徐文麟/文
【自序】從作夢到圓夢
 
Part1工作效能處方
◆症狀1:實在忍不住,又滑了一下手機
療癒處方:告別數位分心現象
◆症狀2:為什麼老是不專心?
療癒處方:提升專注力的訣竅
◆症狀3:拖,拖,拖,到底要拖到什麼時候?
療癒處方:克服拖延的非理性思考
◆症狀4:我快把自己給逼瘋了!
療癒處方:修練不完美的智慧
 
Part2情緒管理處方
◆症狀5:壓力好大,快喘不過氣啦!
療癒處方:從自律神經了解身心狀態
◆症狀6:吃這個也癢、摸那裡也痛,怎麼辦?
療癒處方:改善自律神經健康的方法
◆症狀7:同事都說我情緒會暴衝
療癒處方:面對憤怒海嘯的技巧
◆症狀8:個性就是愛生氣
療癒處方:轉化憤怒為生命能量
◆症狀9:我感覺自己好緊張
療癒處方:找回你的正念本能
◆症狀10:我心情很鬱悶,人生沒希望了……
療癒處方:熟練正念減壓技巧
 
Part3成就動機處方
◆症狀11:我工作上癮了嗎?
療癒處方:從存在心理學思考人生
◆症狀12:我好想離職!
療癒處方:克服職場疲勞症候群
◆症狀13:想到工作,我就覺得好倦怠
療癒處方: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症狀14:我就是不想工作
療癒處方:衝動一點,現在就開始改變
◆症狀15:一輩子只想打電動
療癒處方:運用自我催眠技巧
 
Part4同事互動處方
◆症狀16:跟那個同事一起,我就頭痛
療癒處方:與自戀型人格者相處的技巧
◆症狀17:同事認為我自以為是
療癒處方:如何改善過度的自戀
◆症狀18:我真的很想跟他大吵一架
療癒處方:掌握有效人際關係技巧
◆症狀19:我該堅持?還是退讓?
療癒處方:面對人際衝突的戰略
 
Part5主管互動處方
◆症狀20:我好害怕遇到主管
療癒處方:改善社交焦慮的技巧
◆症狀21:實在不知道怎麼跟主管相處?
療癒處方:和權威者相處的策略
◆症狀22:我覺得主管實在太過分了
療癒處方:拿出勇氣對抗職場霸凌
 
Part6面對客戶處方
◆症狀23:完了,又遇到奧客!
療癒處方:同理心的溝通技巧
◆症狀24:客戶說我不會看人眼色
療癒處方:發揮自閉特質的優勢
 
Part7領導能力處方
◆症狀25:沒辦法,那些員工就是管不動
療癒處方:恩威並施的魅力領導
◆症狀26:為什麼我的員工不快樂?
療癒處方:平衡「負荷/控制/支持」的智慧領導
 
延伸閱讀
台灣歌姬 江蕙
台灣歌姬 江蕙

2024-10-05

江蕙罹患什麼癌?肺栓塞、大出血,喉嚨沙啞無法說話…醫推測這3種癌可能性大
江蕙罹患什麼癌?肺栓塞、大出血,喉嚨沙啞無法說話…醫推測這3種癌可能性大

2024-09-10

愛馬仕包瞬間掃光、大爺大媽撕搶豬肉...拆解中國Costco爆賣的秘密
愛馬仕包瞬間掃光、大爺大媽撕搶豬肉...拆解中國Costco爆賣的秘密

2019-08-28

從「拒絕往來戶」到黑豬肉達人
從「拒絕往來戶」到黑豬肉達人

2011-02-10

梁公偉跨界找商機 晨星開拓「豬肉市場」
梁公偉跨界找商機 晨星開拓「豬肉市場」

200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