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終身學習,但訊息和知識多元而分散的今天,有效建構個人學習網絡是必要的。
二○一三年十月成立平台後,光是觀念交換的論壇活動,十天內就吸引了超過八十多位來自不同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領導創新專家,包括聯合利華(Unilever)、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飛利浦廚房家電用品(Philips Consumer Lifestyle)、麥肯食品(McCain Foods Ltd.)、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Switzerland)等,也包括研究開放創新的學者和研究生。
社會媒體蓬勃發展之後,像MOOI這樣的專業社群有如過江之鯽,互動方式也因而更為多元,所謂學術圈臉書的Research Gate就是一個例子。我也推薦林特助加入,免費的平台也可以是他個人的學習網絡。
這個○八年創立的Research Gate,到現在為止,已有一百九十四個國家的逾三百三十萬使用者。這個科學家為科學家成立的平台確實跨越了學術圈的圍牆,過去的研究人員能夠使用的資源有限;但對Research Gate的會員來說,所有資料和文章都成為個人學習網絡的資產;當然,所有成員也都是潛在的學習和研究夥伴。
「個人學習網絡」在幫助學習者掌控和管理自己的學習,讓學習者設立目標、經營學習的內容和歷程;在學習過程中,和其他人溝通互動而完成學習目標。這種學習可促進個人的成長、事業的發展、專業知識的取得甚至合作共創。實踐社群中的異質成員,則可以分享內隱和外顯的知識,把學習當作改變實際運作的過程;透過實踐中的交流共創增進知識,進而改變社會。
推特、臉書等社會媒體已成為個人學習網絡的工具,但面對面仍然是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核心,較容易相互信任、當面挑戰、提問辯答、搏感情、飆創意。荷蘭開放大學Rajagopal等學者認為,有效使用個人學習網絡,得具備虛實網絡技巧,包括懂得如何與別人互動會話和溝通觀念的內容,以及持續建構、維護和活化個人學習網絡之歷程技巧。需要終身學習,但訊息和知識多元而分散的今天,有效建構個人學習網絡是必要的。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