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政府發現共同工作空間對於一國創新氛圍的促進很有幫助,對於老舊社區的重建與更新也有幫助,當然對於青年就業也是有效的方式。
今年的年會總計有來自四十三個國家,超過三百人與會,主要參與者除了共同工作空間的經營者之外,也有企業界、政府官員和社會創業家參與。在三天的會議中,約有五十位講者分享他們經營工作空間的作法與經驗,大會還安排有工作坊,探討共同工作空間如何建立社群和價值、如何成長和如何應付突發狀況等議題。此外,巴塞隆納約有一百家的共同工作空間,故大會也安排七條參訪路線,供與會者選擇。
除了傳統研討會形式之外,大會的巧思是由與會者共同創造討論的議題,也就是在第一天時,由與會者在便利貼上寫下有興趣討論並擔任引言的議題,再由工作人員加以統整成不同的場次。在第二天的大會中,共有六個時段,每個時段都同時有六個場次進行討論分享,也就是總共有三十六個議題進行分組研討,不僅涵蓋面周全,也是與會者切身所關注的議題,討論交流也可以更深入,是一極有創意的「非研討會」的研討會形式。
其次,企業界也體認共同工作空間的重要,開始與共同工作空間合作或是投入經營。例如谷歌和瑞士鐵路就設立共同工作空間以培育和其業務有關的創業家,而中國奧迪則是與共同工作空間合作辦理未來車的創意發想等活動,以尋找未來的趨勢和可能的合作夥伴。
另一方面,各國政府也發現共同工作空間對於一國創新氛圍的促進很有幫助,對於老舊社區的重建與更新也有幫助,當然對於青年就業也是有效的方式,因此大都積極地協助該國共同工作空間的發展。例如,俄羅斯政府就補貼失業青年進駐共同工作空間的租金;英國政府則是提供共同工作空間經營者在室內設計費用的相對基金,以協助其營造合作分享的共同工作空間。
台灣各級政府也觀察到共同工作空間的重要,也想借助共同工作空間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和促進台灣的創新動力。反觀台灣政府的作法卻是直接或間接透過政府資助的財團法人投入大筆經費經營共同工作空間,不僅所費不貲,也有可能扼殺此一新興的工作形態之發展。
例如,台北市政府委託生產力中心,經濟部則委託資策會等設立共同工作空間,投入巨額經費裝潢空間,甚至免費提供創業團隊進駐,這些優惠都不是一般民間共同工作空間經營者可以提供並與其競爭,對於台灣共同工作空間此一領域的發展將產生排擠效果。再者,若未來政府經費無法延續投入,公營共同工作空間可能無以為繼,也扼殺了台灣好不容易新興的共同工作空間,政府的政策執行方式實在不可不慎!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