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IQ的高低會決定團體中成員是否能妥善完成任務,但是影響群體IQ最重要的是EQ,也就是成員間的人際和諧程度。
杜拉克也提到,在企業界中大家總是團體合作,「工作的基本單位就不再是個人的總和,而是團隊。」而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在當前工作環境中,促進人們和諧共處的EQ,成為益發重要的企業資產。
會議可說是組織的團隊合作中最基本形式,也是所有的主管注定無法逃脫的宿命,不論是在會議室、電話會議,或在辦公室,各種會議不斷。
開會只不過是分工合作中最明顯、也比較傳統的一種方式,其他還有透過網路、電子郵件、電話會議、工作小組、私人社群網絡等方式的合作。如果說,上下主從關係的明確層級是企業的骨架,那麼這些人與人間的接觸就構成了企業的中樞神經系統。
急於表現反而拖累整體
急於表現反而拖累整體
不論是開主管決策會議,或是團隊共同完成一項成果,每當眾人聚在一起合作,都能表現出群體IQ,也就是所有參與者天賦和技術的總和,而群體IQ的高低也會決定這群人是否能妥善完成任務。但影響群體IQ中最重要的元素並非學術上認定的平均智商,而是EQ,也就是成員間的人際和諧程度。
在其他條件相當時,EQ這個可以營造和諧的社交技能讓某個團隊才智出眾、生產力旺盛、順遂成功;而另一個團隊,即使其他方面的天分和技術都與之旗鼓相當,卻會一敗塗地。
群體IQ這個概念來自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Sternberg)和他的研究生溫蒂.威廉斯(Wendy Williams),他們想知道為什麼有些團隊比其他團隊更有成效。當一群人聚在一起工作,每個人都會貢獻各自的才華,如流利的口才、創造力、同理心或專業技術等。團隊的整體表現或許不會超越個人才華的總和,但若內部的運作不協調,整體表現反而會大打折扣。
從史坦伯格和威廉斯以下的實驗結果,上述的道理就更顯而易見了。他們找人組成團隊,讓他們各自表現創意,為虛構的代糖「糖精」設計宣傳廣告。
其中一個驚人的發現是,那些在團隊裡急於表現的人,反而成了拖油瓶,拉低整體的表現;這些拚命三郎要不是控制欲太強,要不就是盛氣凌人,這樣的人看來欠缺EQ,也就是在溝通時缺乏知所進退的能力。另外,完全不參與工作的成員也不利團隊的表現。
團隊成員關乎任務成敗
團體成員若有創造和諧氣氛的能力,整體表現就能登峰造極,也讓所有的成員都能充分發揮才幹,特別是有才華的個人,在和諧的團體中更是一項利多。而摩擦較多的團隊,即使有能力強的成員,恐怕也有志難伸。一旦團隊有強烈的情緒障礙及人際關係上的干擾,像是恐懼、憤怒、競爭或怨懟等,成員都無法各盡所能。反之,和諧關係能讓團隊裡最有創意和最有天分的成員,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企業裡的所有員工。人們在工作時要完成許多任務,也需要得到同儕的協助,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成員的配合。工作時可能會視狀況而組成臨時團隊,其中每個團隊成員都是一時之選,以提供最理想的人才、專業知識和人員配置。這種臨時團隊的動員力,就決定了職場工作的成敗。
(本文摘自第四章.孫蓉萍整理)
快墜機了,
為什麼沒人敢告訴機長?
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曾任《紐約時報》科學記者,二度獲普立茲獎提名,因新聞寫作成就榮獲美國心理協會終身成就獎,現居麻州伯克郡。著有暢銷書《EQ》、《EQ(2):工作EQ》與《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另與人合著《打造新領導人》(Primal Leadership)。
譯者:歐陽端端
出版:時報文化出版(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