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工作空間的關鍵成功因素是,如何吸引一群有共同理想、價值觀的創業家,在合作而不是競爭的氛圍下一起成長。
本專欄上次提到新形態的創業育成生態系統──共同工作空間,顧名思義就是一群獨立的個人分攤工作的空間,來作為他們各自工作之所在。因此,共同工作空間是自我管理、合作和彈性的工作形態,而且是植基於成員之間的互信和共同的目標以及價值觀的社群。簡單來說,就是一群人在一起獨立工作。共同工作空間與育成中心最大的差異,在於個別廠商不是處在自己獨立的空間,而是與其他廠商在一開放的空間共同工作,強調的是彼此互動、分享與激盪出新的創意。
Coworking一詞早在一六二八年就出現在一本書中,頌揚共同工作的力量。現代的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則是在二○○五年八月九日被Brad Neuberg(洛杉磯公民空間主要發起者之一)在一篇網路文章裡應用而廣為人知,於是八月九日被訂定為National Coworking Day,慶祝新形態工作方式的產生。自從第一家共同工作空間於○五年在美國舊金山成立後,共同工作空間的數量就快速增加,○六年達三十家,○八年有一六○家,至一二年底已有二○七二家,較前一年成長二四五%!第三千家共同工作空間也於一三年七月開張了。
根據一項全球調查顯示,相較於在家工作,九八%的共同工作空間的成員認為他們的社交圈擴大,九三%覺得孤立感降低,八一%增加他們的商業網絡和生產力。相較於傳統辦公室,八六%的成員覺得自信心增加以及商業網絡擴大,另外也有七四%提到他們的專業技能增進。問到最重視的價值時,九六%認為是社群,九三%選擇開放,八六%選擇獨立和合作兩項。另外,問到他們最喜歡哪些內容時,八○%認為是成員,六一%是地點,五三%是工作人員,只有四六%回答是低廉的租金。上述結果顯示,共同工作空間的關鍵成功因素是,如何吸引一群有共同理想、價值觀的創業家,在合作而不是競爭的氛圍下一起成長。
矽谷是當今資訊產業龍頭,三十多年來,創造無數經濟奇蹟和財富神話。在世界上所有獨立經濟體中,矽谷產值高居第十一位,惠普、IBM、英特爾、蘋果、雅虎、網景、亞馬遜等企業都誕生於此。專家分析矽谷成功的因素是人才、創業文化、風險資本,以及政府服務、專利智財體系和周邊大學研發機構等基礎設施。
由於資訊或網路產業在概念發展初期所需的設備或土地有限,因此,共同工作空間可說是微型矽谷,集合一群有志創業的成員,在開放、彈性和分享的氛圍中共同努力,若能輔以大學研發的能量和管理的知識,可能進一步催化創新,帶動年輕人創業的動力,重啟台灣經濟發展的新契機!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