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家需要的不只是一次性的活動,他們更需要的是長期處於創業的社群環境中,打磨創業點子。
第一家是規模相當龐大的機構,在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共有十六個據點, 我們參觀的是位在原世貿中心地鐵站附近的據點,它在一棟辦公大樓買下八層,每層可供二百五十位創業者進駐,提供辦公桌、網路、水電、空調、會議室等硬體服務,另外還免費提供創業面臨的法律、會計、募資及管理等活動或諮詢顧問的引介,每月每個固定桌位的費用是四百美元;對於發展較成熟的團隊,另有大小不一的獨立空間可以租用。
第二家在全球也有十一個據點,包含柏林、倫敦、波士頓、紐約、舊金山、洛杉磯、香港、雪梨等地,它的經營模式除了提供共同工作空間,以提供相關技術課程為主,創業者進駐後,就可以半價的費用參與課程,每月每個固定桌位的費用是六百美元。
第三家則是以提供空間為主,透過空間設計營造分享的氛圍,租用固定的桌位每月需要六五○美元,進駐團隊可享受免費飲料、爆米花、零食、冰淇淋等食品,以及六間很有特色的會議空間;至於其他創業過程中的諮詢或協助則極為有限。
雖然三家共同工作空間的經營模式各有千秋,但也有共同的成功關鍵因素。第一是空間設計所營造的氛圍,既要能分享合作,又要兼顧獨立而不互相干擾。
第二是社群的營造,共同工作空間與育成中心最大差異,就在於個別廠商不是處在獨立空間,而是與其他廠商在同一空間共同工作,強調的是彼此互動、分享與激盪出新的創意。因此,如何讓進駐的成員彼此熟稔,願意交流,就是共同工作空間的經營者最大的考驗。
第三是規模的經濟,由於有這麼多人有志於創業,使得美國甚至全球共同工作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地擴展。另一方面,個別共同工作空間也需要累積足夠的進駐廠商,才足以吸引專業服務業,如律師、會計師等,創投業者願意和這些共同工作空間合作,提供創業家相關的協助,進而吸引創業者進駐,產生良性循環。
政府近年來投入不少資源鼓勵創業,雖然對於創業前期的創業家有所幫助,然而這群人需要的不只是一次性的活動,他們更需要的是長期處於創業的社群環境中,打磨創業點子,這次參訪的三家共同工作空間以及政大公企中心的創立方就是為這群人所設計的環境。畢竟幫助一個不適合創業的人發現這個事實,或是讓未成形的想法或團隊在社群中成形或變形,對於整體創業環境而言,也是相當有價值的貢獻!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