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科爾從48個國家,以225個問題,訪問了27萬5000人,發現「快樂」是最強的競爭力。
‧一九六○年代,要想成功靠運氣。
‧一九七○年代,誰最能節省成本,誰就最成功。
‧一九八○年代,成功需要靠品質。
‧一九九○年代,團隊合作是成功的關鍵。
‧二○○○年代,談成功提到最多的是領導。
‧二○一○年開始,影響企業成功的競爭力是:快樂/幸福。
我們這些二、三年級的人,曾目睹過六○年代的光景。那個年頭,真的是誰抓到機運誰就發了。那時候,無論是塑膠、成衣、電動打字機、家電,或是像國賓、統一那樣的觀光飯店,真的是生意做不完。
到了七○年代,你會做的東西,別人也會做。這時候誰的東西便宜,誰的巿場占有率就越高;因而最重視物料成本、人力成本的降低,於是自動化,想盡辦法cost down,還有各式各樣的管理制度都出現了。
八○年代,當大家都抓住機會生產電腦、汽車、錄影機,成本也都壓到最低,就要比品質了。誰的品質高、故障率低,誰就賺大錢,企業開始重視服務;畢竟,顧客在評比滿意度時,服務才是最先和最後的一根稻草。
九○年代的聚焦點是Team Building, Team Work。球隊要找最會與其他隊友協力進攻、防守的球員,企業也一樣。最有意思的是,球隊與團隊用的是同一個字:Team。前鋒或打擊手(業務)與後衛或防守(生產/會計)的目標都是勝利。只靠一、兩位明星球員的球隊常輸球,球隊輸了,無論那位球員得了多少分,還是要列入敗部。
二十一世紀開始的第一個十年,我們只要想到成功的企業,立即想到的是它的CEO,有的是它的創辦人,有的是反敗為勝的領導人,有的是帶領企業轉型的總裁。想到台積電,先想到的是張忠謀;宏碁呢?施振榮;郭台銘可以與鴻海合而為一。其他如微軟的蓋茲、奇異的威爾許、蘋果的賈伯斯也都一樣。這一時期,報紙、商業期刊、財經電視節目談的都是領導人。這些領導人同樣重視機會,要求降低成本,強調品質與品牌、形象,緊盯各部門/分公司的團隊合作與更好的分工。但他們還必須多做一樣事:培訓領導人。
我們正活在二○一○年代中。我注意到一個趨勢,那就是:快樂的重要。有的人稱之為幸福感。員工能在企業裡快快樂樂地工作,真的能增加這家公司的競爭力?我現在只想提出一項資料,其他的我們以後再詳談。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科爾做過一個調查。他從四十八個國家,以二二五個問題,訪問了二十七萬五千人,結果發現「快樂」是最強的競爭力。快樂能提高客戶一二%滿意度、快樂能提升一六%工作效率,企業的生產力能藉著大家快快樂樂地共事、互動而增加三一%。
我還有好多話想跟你說。希望你和你的同事更快樂。我們下次再談。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