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設法讓大多數人願意將自己對那一小塊「私田」的關注,部分轉移到「公田」,是組織成長的重要條件之一。
我們不可能要求大家徹底放棄私心,而是期望管理當局有能力整合眾人的私心,讓大家在追求個人利益的過程中,同時也達到組織整體的目標。若無法做到,不僅影響績效,而且會造成組織規模無法合理成長。
無法整合各方的私心,可能造成的第一項問題是監督成本快速高漲。組織成長,監督成本本來就會隨之提高,但若無法處理私心的問題,造成大家都不為組織整體著想,很容易出現懶惰、浪費、舞弊等現象,於是監督的工作及監督人員也不得不跟著大幅增加,很快就出現「規模不經濟」的結果。
第二是協調成本。創造規模經濟的方式之一是專業分工,然而分工後部門間還必須協調。如果大家都只關心自己單位的業務與績效,不願與其他單位配合協調,則組織即使規模還不大,協調成本就會提升。部門間互相推託責任,不僅影響分工效率,同時也表示管理能力(包括制度設計)不足以應付各自為政的心態,以及大家背後的私心。
第三是不易產生事業單位間的綜效。組織營運範圍擴大,劃分責任中心或利潤中心是自然趨勢,理想上總希望責任劃分後,事業間資源與資訊還可以互補。然而如果每個部門都只關心「私田」,不願與其他部門分享資源或消息,上級又無力要求,則多角化後的大企業充其量只是一群小事業體的邦聯式結合,整體競爭力根本無法發揮。
第四項是事業部門間資源合理配置與調整十分困難。各事業部未來成長潛力不同,理想上希望較成熟的事業能讓出資源,以協助新的事業追求更快速的成長,但基於自身的利益,往往誰也不肯承認自己是別人的「cash cow」(搖錢樹),於是盡全力將資源保留在自己的部門。結果常為了本身一點點利益,犧牲了整體組織的全面發展。同樣的道理,集團之內各子公司的資源爭奪、地盤劃分,或派系間的利益爭逐,背後的理由都是私心太重而高階領導人整合無方。
私心所造成的負面作用與管理及整合能力呈現負相關。易言之,管理及整合能力愈高,私心所造成的負面作用就愈少。短期內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整體文化,整合能力的強化就更形重要。如果兩方面都無法處理,只好長久維持小型的經營格局。
領導者要設法讓大多數人在制度與領導之下,願意將自己對那一小塊「私田」的關注,部分轉移到「公田」,是組織成長的重要條件之一。台灣目前的大型企業,規模大多表現在製造的生產線,將來若希望出現更多以專業工作為主的大規模企業,「整合各方私心」是必須突破的重點。不能如此,我們很難出現很多跨足全球的大型企業。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