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設計思考之所以成為顯學,就是重視使用者角度,也就是設計思考的第一步驟,是在發揮同理心。
天災人禍頻頻發生的世界,越來越需要同理心。不錯,發生天災人禍時,有人漠不關心、有人袖手旁觀,也有人幸災樂禍,甚至趁火打劫。幸運的是,更多人發揮同理心。
從小我們都會學習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同情關懷、惻隱之心,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待人處世原則,這些原則都是同理心。
從台灣的九二一震災和八八水災,到日本東北的大地震,我們看到台灣的許多個人和團體包括消防隊員、演藝人員、家庭主婦、學生、企業人、紅十字會等都將心比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凸顯社會的光明面。
天災是人力無法掌控的,而人禍卻是人可以避免的,最近從北非的突尼西亞到埃及到利比亞的茉莉花革命,都是因為獨裁者缺乏對人民的同理心。缺乏同理心也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學校的霸凌事件、親人虐待兒童等等。
那麼心理學家如何界定同理心?
在和別人建立並發展關係中,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態度與技巧。有效地運用,可以幫助對方澄清問題、發現問題、設立目標、發展策略、擬定計畫等等。
基本的同理心,是能夠為別人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並且將我們對對方的感同身受和了解對方的觀點傳遞給他,讓他感受和了解我們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但溝通我們的同理心,並不是等於我們同意對方的觀點。
同理心至少包含下列二個因素:第一、觀點取替:即願意了解或接納他人不同觀點的傾向。第二、同情關懷:即同情他人不幸、關懷他人困難的傾向。
同理心的了解與溝通,必須強調關鍵的經驗、行為、感受和情緒,甚至決策的訊息。我們不僅在面對天災人禍時或平常的人際關係中需要發揮同理心,在促進創造力、領導、設計、計畫時也都需要同理心。
近幾年來,設計思考之所以成為創意教學、產品設計、社會創新的顯學,就是重視使用者的角度,也就是設計思考的第一個步驟,是在發揮同理心。
透過訪談或其他有效的方法,站在使用者的立場發現或界定問題,創意發想、創新實踐,然後再回到使用者的身上,讓他們親自試用、體驗、回饋、修正,直至達到真正的同理心境界。這是來自使用者回歸使用者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歷程。
二○○七年丹麥七大公司共同籌辦一百八十度學院,倡導使用者啟動的創新教學模式,也是從同理心開始。最近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教授Grant 和北卡大學組織行為博士生Berry所做的一系列研究發現,能夠採取使用者的觀點之同理心,創意發想者和設計者所想的觀念比較有創意,不僅新奇,也相對實用。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