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一向是農曆年後的盛事,今年也在二月九日至十四日登場。根據調查結果,台灣上班族幾乎每個月看一本書,但較關心的是和自己有密切關係的微趨勢。
過完年後登場的台北國際書展,總是吸引爆滿的人潮,加上從誠品、金石堂等書店假日的人潮來看,閱讀已成為台灣人的重要興趣之一。經濟景氣回溫,上班族選書、看書的趨勢,今年將發生什麼改變?何種主題的書將成為今年的書市主流?
《今周刊》為了解台灣上班族讀書的狀況,特別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針對二十五歲至六十五歲上班族,調查二○一○年的讀書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上班族去年每人平均讀了十.六本書,七%的受訪者甚至讀超過三十本以上,幾乎每十一天就讀一本書。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幾乎每個月還維持讀將近一本書的習慣,雖然相較於日本上班族去年每人平均閱讀十八.四本書少了一些,但是已經相當難得。
事實上,八六.二%的受訪者希望多看一些書,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想讀書的原因最主要是想「充實知識」,其次單純是因為「喜歡讀書」。但是沒辦法多讀書的三大理由,除了「沒有想讀的書」和「沒時間」之外,「買書太花錢」也是主要理由之一,因此雖然去年平均每人讀了大約十本書,但平均買的書只有五.九本。
▲點擊圖片放大
讀者普遍較關心切身議題
問卷調查也可以看出科技進步對購書行為帶來的變化,因為約四成上班族會上網買書。有些讀者會先到書店看書,再上網訂購,因為網路書店通常有折扣。另外如果想買原文書,也可以透過亞馬遜等網路書店,直接購買。此外,除了傳統書店之外,有將近一成的上班族會在大賣場和便利商店買書,顯示只要內容夠吸引人,消費者購物之餘也會隨手買書。
去年上班族讀的書中,平均有三.五本財經書。過去二、三年來,商業理財書中有很多增進工作技能的書。因為先前經濟情勢不佳,上班族選擇充實自己並等待機會。日本自從泡沫經濟瓦解後,上班族很悶,為避免被縮編的公司裁員,拚命提升自己的技能,市面上也出現這類書籍,因此台灣市面上看到很多工作相關的日文翻譯書。
不過商周出版副總編輯陳美靜指出:「接下來出版社應該不會再一窩蜂地出日本上班族的書,現在經濟回溫,多數上班族開始希望接觸較廣泛的領域,今年雜誌書(MOOK),或股市等某些類型的商業書可能會回溫。」陳美靜並指出,商業書摻雜一些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的元素,有不同的表述方式,發展出一套新的學問,就能給讀者新的感受。
另外教人「讀心」、「說話」、「問話」等技巧的書,一直能在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出版《FBI教你讀心術》的大是文化主編吳依瑋說:「現代人經常使用MSN和電子郵件,不善與人溝通,因此希望從書中找出和人面對面相處時的方式。」
這也點出了商業理財書未來發展的趨勢,也就是和個人生活息息相關。
大是文化總經理陳絜吾說:「台灣讀者現在不關心宏觀趨勢,因為那些都離自己太遠,他們只在意和自己切身有關的、短期的微趨勢。」商業理財暢銷書中,不乏教讀者如何正確買基金、買房子、買股票的書,例如《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我願意為你解盤》、《買基金坐擁雙薪》等,就是因為這類書籍和自己的荷包有密切關係。
根據博客來網路書店的統計結果,二○一○年商業理財書第一名是早安財經出版的《這輩子,只能這樣嗎?》,作者分析人們為何難以成功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現況、實現自我。事實上回顧去年的書市,不論成功、失敗、生或死,許多談個人自身經驗的自述性書籍大為暢銷。
▲隨著景氣回溫,上班族開始希望接觸較廣泛領域的書籍。
多媒體、數位化成出版趨勢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詹偉雄說:「去年台灣出版有一個特色,就是反思性的書很多。例如劉克襄的《十五顆小行星》寫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講十五個人的故事;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更寫實,他原本就是說故事的高手;劉梓潔的《父後七日》則用一種後現代的新人類語言,去料理痛苦傷悲這件事。」描述個人經驗的書,預料還會繼續叫座。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化也成為出版業的趨勢。出版《暮光之城》系列的尖端出版第三事業群副理楊仲偉說:「雖然賣的是文字書,如果有影片搭配,就對銷量有所幫助。」電影或電視劇的小說,通常會帶動書的銷售量。因此在沒有電視或電影加持的情況下,出版社,甚至作者都會設法自行拍攝短片來介紹書,大型書店的液晶螢幕,也會播放介紹書籍的短片。
數位化則是另一個科技進步帶來的趨勢。各出版社都不敢輕忽電子書的存在,紛紛提供電子書的服務,只是也都還在摸索獲利的模式。不過回想播放音樂的媒體從最早期的黑膠唱片,演進到卡帶、CD唱片、MP3,雖然不斷進化,但只要是夠好的經典作品,就會永遠流傳,因此「好的內容」才是永遠的王道。
兩岸交流頻繁,出版業也不例外。楊仲偉指出:「奇幻武俠和言情小說,幾乎已經是中國大陸作者的天下。」另外善於批評社會的韓寒、少女漫畫家夏達等人,台灣讀者也不陌生。未來中國作家能夠在台灣攻占多少市場,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