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不見天日的鞋子、衣服,多餘的信用卡、積點卡,拿掉生活中沒有想像中重要的東西,真正重要的事物就會更明朗,更懂得珍惜。
拖了幾個周六日,終於去面對衣櫃,卻發現想塞下那幾床被子,非得來一場整理工程不可。
有穿不下的牛仔褲嗎?買了後悔、胖了塞不進去、退流行的而冷凍在抽屜的,清一清,居然有六、七、八、九、十件;幾百年都沒離開衣櫥的外套、襯衫、衣裙、洋裝,像沙丁魚滿滿擠在一整排衣架,年年換季也從沒多看過兩眼;搬進來後,丟進鞋櫃再也不見天日的鞋子們!
這不算什麼,占據著房子各個角落的家具、家用品,大件小件散落、堆積、塞爆每個儲藏空間,多出來的電鍋、每年吃年菜就留下來的砂鍋至少四個,廚櫃裡面的碗、盤、刀、叉、保鮮盒、捨不得丟的空罐鐵盒,這裡一疊那裡一堆。
眼睛轉到書房,以為保存下來總有一天會用到的,發黃雜誌、文件、影印資料、以及塞進同樣泛黃的大紙袋,躺在眼睛所能掃到的每一個角度;最多的還是書,想讓每本書都可以安身立命,大概得再幾個書櫃吧,擋住後陽台一片拉門疊起的三大箱紙箱裡面早忘了裝著什麼,上面還是囤著小紙箱、紙袋……,雜亂的書房就像不懂化妝的村姑,好幾次只是把書桌上的書,從架上搬到早已經快溢滿的書櫃上,搬到另一個也是溢滿的書櫃上,一點也無法改變蓬頭垢面的現況。
不只如此,還想不需要去健身房,而拿掉腰頭的游泳圈、臀部的贅肉,脖子不需要這條鍊子,不用囤積總號稱奇貨可居的普洱……。
難怪我願意認同美國一位名字叫作戴夫的傢伙做的事了,事實上那也是他的部落格站名「guynameddave」。二○○八年時他給自己擬定了一項作業:100 Things Challenge,承諾把生活所需要的物件,減少到只剩一百項。部落格很快就吸引很多人加入他的行列,戴夫減少物欲、減少消費,拿掉一件又一件生活中沒有想像中重要的東西,用消去法重塑自己生活的模樣。
似乎不難吧!如此一來,先設法給自己列一張「拿掉的清單」。
列清單立刻面臨第一個問題,如果你真的同意進行,生活不需要超過一百件東西,一百這個數字立刻成為一個「門檻」,你會先受到刺激,先得去想「拿掉」之前,什麼要放到一百名單內。
然後你會發現,現代人過得真是充裕極了,看看身上,搜巡一下房間、整個屋子,充斥著多少的物件?
二、三十年前剛上台北時,一只皮箱、一袋棉被,一個房間,一張床,一張桌,一張椅,所有成就了當下模樣的過去種種,沒幾件非跟著上來不可,清一清點一點,大抵不會超過四、五十件。此後慢慢地,人生前進,數字快速增加,作為表現權力虛榮的、炫耀的、媒體廣告蠱惑的,一件一件加入生活。
欲望,是進步的動力,我們在欲望的驅使下,努力設法讓自己更富足;消費能力是展現富足的捷徑,很有效又快速地顯現我比別人更有能耐、更有品味,我們從只需一只皮包到多一個不嫌少!而當年,我們只有三件襯衫、五件T恤換穿,洗過澡就得順手洗乾淨晾起來,怎麼還有衣櫥爆滿這檔事?
年輕時候,總以為日子還悠長,所以惜情愛物,很多東西還捨不得丟;隨著生命黃金交叉,認知到留得住的東西,不一定非得緊揪在身邊不可,拿掉這些那些,反而可以專注用心在所剩僅有,更能深刻感受。
這也關乎選擇。你開始選擇丟掉這些書而不是那些書;拿掉這些裝飾而不是那幅畫,擁有的十個包包,只留下這一個?丟掉那超過二十盒的名片不難,先花點精神時間建檔案更好;過期的保養品、藥品直接就丟了吧,剪掉皮包裡的信用卡、積點卡、會員卡。選擇之後,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事就明朗起來了。
我們大器地採取消去法還會帶來一個好處是:留白的地方,空氣中的氧氣特別足、特別新鮮,而且殺氣騰騰過後,呈現出一種慢慢悠然的餘裕,還有最好的除舊布新的理由,只是,真的,一切,少;再少一點,會比較好。
(本專欄由楊子葆、焦元溥、焦桐、艾予森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