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智升、侯智元,台南幫侯家第四代,兩個年輕人加起來不到六十歲,怎麼和一家五十年的老企業、平均年齡超過四、五十歲的員工打交道?又如何讓連虧三年的老店轉虧為盈,今年還要跨入科技業,他們如何使老企業大翻身?
「你說我們不懂水泥、很外行都沒關係,但我們兄弟相信即使外行,只要敢衝、肯變,一樣可以領導內行闖出一片天!」二○○八年底入主環泥,二○○九年才全面接掌執行副總、副總的台南幫侯雨利家族第四代侯智升、侯智元,坐在剛裝潢好的辦公室裡,拿出財報、細數這一年繳出的成績單!
「二○○九年,環泥大概可以賺三千多萬元,這是公司連虧三年後,首度轉虧為盈,最重要的是本業賺錢了!」大哥侯智升拿起財報充滿信心地說,「我們做出成績,吳家也很高興,知道是讓公司更好,彼此沒有外傳什麼股權爭奪心結,他們還是常來公司走動!」
侯智升口中的吳家,就是環泥另一個大股東吳尊賢家族,環泥當年就是由台南幫侯家、吳家共同成立,家族每年輪流推選代表擔任環泥董事長治理公司。
電子化 簡化訂單流程
時間拉回二○○八年十二月二日,當時侯智升的父親侯博義花了四十億元,買下近五成環泥股權,成為環泥最大股東,挑戰當時以吳尊賢家族為首的公司派,從第二代吳亮宏手中取得環泥經營主導權,讓長期以來宣稱團結、以和為貴的台南幫,首度出現了股權爭奪戰!
最後,侯博義以持股優勢取得主導權,○九年六月,次子侯智元從哈佛畢業,先回到環泥擔任副總,主要負責業務、行銷,十一月他的大哥侯智升也離開工研院,回到環泥擔任執行副總,負責財務等內部控管,七年級的兩兄弟一主內、一主外,拉著平均年齡快五十歲的員工向前衝!
公司轉虧為盈,兩兄弟算是繳出一張不錯的成績單,但在這張成績單的背後,卻難免有些為求革新的衝突陣痛。
「我們一來的確走了一些人,但有些人老了,有些人則是不習慣我們的作法!」侯智升直率毫不避諱地說,「我們當時進來第一件事就把公文、業務全部電子化,訂單流程也簡單化,不會電腦的就得學,台南幫念舊、以和為貴的文化都很好,但公司經營有使命,必須對得起股東啊,所以必須往前看,不能停留在過去!」
「新團隊一來,侯家沒有更換任何高階主管,只先要求所有東西都要電子化,一些老員工只會賣水泥,不會電腦,但新老闆很要求效率,不習慣的自然會走,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好的開始。」一位環泥資深主管透露。
降成本 嚴控進料成本
簡化流程、電子化之外,開源節流則是侯家兄弟認為公司能夠轉虧為盈的關鍵。翻開○九年財報,環泥管銷費用從前一年的占營業額一三%降到一○%。侯智元說,統一集團總經理羅智先的作法是,超過一千元的交際費就必須上報由總經理簽核,我們現在也這樣做,不過標準是三千元。
侯智元也坦言,一開始,員工反彈很大。一位廠長就認為,過去公司制度是超過一萬元才需要報到副總簽核,現在三千元就要上報,手續一堆實在太麻煩。
侯智升說,員工抱怨他就去溝通,不怕煩的。他告訴廠長,他在工研院擔任經理,五千元就要上報,現在公司要求三千元上報並沒有不合理。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才讓制度落實。
除了內控支出看緊荷包,兩兄弟對於原料報價更是盯得緊,打破過去只坐在辦公室詢價的消極作法,兩兄弟不僅親自出馬找商機,另一方面還會親自上第一線去打探、研究競爭對手的產品賣多少錢,環泥要怎麼訂價才能勝出?
以石膏板業務來說,二○○八年虧了二千多萬元,但二○○九年卻開始小獲利賺了近千萬元,關鍵就在於不斷要求員工尋找合理的進料成本。
多元化 造形石膏板加值
目前環泥是台灣最大石膏板生產商,市占率達九成,全台灣7-ELEVE的天花板,或是一○一大樓的隔間,全都跟環泥買石膏板。去年還找來蔣友柏設計造形石膏板,侯智升說,未來希望讓石膏板走入消費端,透過與建築師以及通路新策略,讓石膏板業務有更高的獲利。
儘管兩兄弟卯足勁向前衝,但水泥業對他們來說還是陌生,一開始的決策,甚至也被同業譏笑說是外行領導內行!
「年輕卻很強勢,他們進入環泥前三個月做出全產全銷策略,認為水泥廠有多大量就要全部開出才能降低成本,但他們不知道水泥業有供需及淡旺季問題,不是產能全開就能全賣出去!」東南水泥一位主管分析,「不過這一年來他們開始調整,也進步了,說穿了就是擺脫台南幫的包袱,懂得將本求利,這是聰明的作法!」
一月下旬,環泥將和工研院簽署「軟性壓力感測器」技轉合約,侯智升與侯智元又把這家老公司帶往新的科技領域,靠著年輕人的衝與變,侯家第四代努力繳出了第一年的成績單。但考驗還沒結束,水泥本業與新事業的發展能不能讓台南幫的老前輩刮目相看,路遙知馬力,兩兄弟還得繳出更穩定的成績。
■侯智升(右)
出生:1982年
現職:環泥執行副總
學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侯智元(左)
出生:1984年
現職:環泥副總經理
學歷: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