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參加長青組職業高爾夫球考試,結果成績慘不忍睹,鎩羽而歸。這件事再次驗證,不論是在運動場競技或職場打拚,要得到理想的成果,實力都遠比興趣重要得多。
我從八歲開始打籃球,一直熱愛籃球運動,我的反應、速度都不錯,投籃命中率也很高,幾乎每天下課後都到球場鬥牛,假日更從中午打到天黑才回家,我加入中廣少年籃球隊,經常參加各項比賽,曾一度立志,長大要以打籃球為目標。
升上高中後,發現自己的身高、體型都不夠,速度、彈性、命中率也不是超選,自知打籃球的基本條件不足,因此漸漸減少在籃球場上的時間。後來有同學跟我開玩笑,幸好我的身高不夠,否則若朝籃球發展,國內籃球界多了一個不合格的選手,而電子業將少了一個企業家。
大學畢業準備就業時,覺得很多同學在研發、設計等技術上比我優秀,我不可能贏過他們,所以我選定走行銷及管理路線。很多同學繼續深造後再開始擔任基層工程師時,我已擔任主管的職務,二十五歲自行創業時,更累積了充沛的人脈及管理經驗。
職場上有些人為了高薪及職稱而跳槽,馬上就得到較高收入及響亮的頭銜,但對長期事業發展卻不見得很好,因為一個人的價值來自個人的專業能力價值及企業之機構價值,跳槽會讓機構價值產生斷層,如果是連專業工作都換的話,專業能力價值都會產生斷層。
我三十歲出頭時接觸到高爾夫球,是曹董拉我去打的,當時我還每天在籃球場鬥牛,覺得打高爾夫球沒什麼運動量,又花時間。但曹董說服我說,「你現在是年輕,但你準備和年輕人鬥牛到幾歲?高爾夫球可以終身從事,是一輩子的運動,既然將來要做這項運動,為何不盡早開始?」
這兩年由於我和一些科技界的朋友集資贊助高爾夫球賽,為了助興,提高參與第一次長青組職業高爾夫選手評選,也藉機體驗一下正式比賽的壓力,我拉了一些球友一起參加考試,沒想到考試前我的狀況不錯,但在嚴格的考試下,暴露自己實力不夠的殘酷事實,在比賽中為了險中求勝,多次冒險攻擊,都慘遭罰桿的後果,反而打出我多年未見的最差成績。
很多在職場上的人,若遇到自己的實力高過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常會覺得自己很吃虧,抱怨自己的職務太低,薪水太少。但換個角度來想,一個人的實力不僅要達到工作的最低要求標準,最好還要超過才能勝任愉快,就好像學生要超過錄取分數才能確保考上學校。如果實力不夠,甚至還想取巧碰運氣,做危險的攻擊,結果就會像我的高爾夫考試反而會敗得更慘。從高爾夫球競技,到每個人的職場打拚,找實力足以應付的挑戰是確保成功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