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只要孩子們在學校受到平等的對待和教導,知識或是成績差距便會拉近。但這麼多年下來,因家庭貧富的落差而在孩子們之間造成的溝渠,似乎改善有限。尤其在去年景氣大幅滑落期間,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正強烈衝擊著教育事業。
社會科學研究顯示,家長失業的家庭對小孩的影響最為嚴重。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北卡羅萊那州大學教授艾爾德針對一九三○年代美國失業潮的研究發現,家長的失業常造成子女教養方式的變質,因為家長會變得易怒、緊張及情緒化,管教方式常失之過當,進而造成孩子的求學意願及課業表現變差。而當失業情況造成夫妻間的爭吵時,孩子們的成績更會一落千丈。
艾爾德表示,家中突遭失業衝擊時,青春期的男生較容易犯罪、吸毒,而女生則是會失去自信,變得抑鬱沮喪。在原就充滿青春期煩惱的中學時代,這些孩子更易成為打架鬧事、甚或輟學的問題少年。
而對年紀愈小的孩童來說,父母失業的影響愈是深遠。在經濟壓力下,一些母親不再有耐心跟小孩溝通,取而代之的則是威脅、責罵,甚至體罰,這些家庭經驗也都左右著小孩的情緒與課業表現。
此外,直接受到父母失業衝擊的不只是孩子的心理問題,還有身體及人格成長。例如,營養及健康照護可能減少,便會危及孩子的學習認知能力,特別是低收入戶家庭,毫無資源抵抗突如其來的苦日子,若再因失去住所迫使轉學,子女更將面臨學習情緒無法連貫的難題。
當然,相反的,家庭收入的增加便可能使孩子的表現提升。完善的營養及健康照顧、穩定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的耐心,都成為滋養孩子們學習成長的養分。從美國一九九○年代數據顯示,當時的經濟榮景的確使得低所得家庭的孩子考試成績有顯著進步。
一項由哈佛大學教授狄林所主導的最新研究,亦再次印證經濟安定與否確實影響課業表現。通常,低收入家庭的小孩在踏入校園時,不論是社交技巧或是讀寫能力都較差,原因可能是家庭經濟不佳,或是在家照料小孩的母親所受教育較少所致。果真如此,單單提高家庭收入似乎不必然會有助改善孩子們的教育。
然而狄林的研究,特別針對相同生活背景,但所得高低有差的家庭,發現當一個貧窮家庭的所得增加時,他們子女的學前教育準備也會改善;不過,若母親相對地所得不高時,子女的學習成效則不一定會提高。
的確,孩子們的學習成長沒有捷徑,在這經濟衰退、失業率攀升的時候,孩子們的就學之路更顯路程艱辛。然而,若我們能不再將百年樹人的事業一味歸責於學校,而以整體社會的經濟力量來幫助這些孩子們,經濟回春的燕子或許此刻就正隱身在小朋友的課堂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