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每個同事都檢討,過去五年來,我們為什麼會拒絕一大堆後來非常成功的公司?」這是華登國際創投集團董事長陳立武,在耶誕節前送給所有員工最強烈的一句話。
今年十一月底, 陳立武獲得《亞洲風險投資》月刊( Asian Venture CapitalJournal ),選為「今年最傑出的風險投資家」,主要原因是他在亞洲及美國都成為具關鍵影響力的創投家,也成功扮演亞洲創投「無任所大使」的角色。
華登是華人最大創投集團 領導人陳立武才四十二歲
至於在管理的基金規模上,華登國際已是目前華人創投集團中最大的公司,總金額已達二十二億美元(約新台幣七百七十億元),其中,在台灣成立十四年的國際創投基金,預計到今年股東已可拿回二.五倍的股利,在眾多創投中績效算是相當突出。
今年四十二歲的陳立武,正是經營華登國際集團的關鍵人物,以他這個年紀,也可以算是目前華人創投界中最年輕的領導人。在陳立武的領導下,整個集團的重心放在五個決策委員身上,除了陳立武外,還有兩位集團共同總裁,其中一位是駐台灣的許賜華, 另一位是駐新加坡的鄧振才,另外還有一位在美國的 AndrewKao,以及集團財務長李麗賢。
儘管過去華登國際的績效相當好,但陳立武從來沒有放鬆過。今年全球景氣衰退,對創投業來說是最辛苦的一年,即使是在歐美最重視的耶誕節前,華登國際在全球十一個國家的十六個合夥人,都收到陳立武發的電子郵件,要大家都在過節期間,好好反省自己。
陳立武要大家檢討的是,「仔細想一想,過去五年來,我看過多少後來賺了十倍的案子?如果沒有的話,那我是不是處身在錯誤的人際關係中?我是不是必須再走出去,並與合適的人結交認識?」
細心檢討為什麼錯失好案子
另外,他也要大家檢討,「過去五年,我又拒絕了多少後來賺了十倍以上的案子?大家要好好檢討,找出原因及更好的方法,避免這種情況繼續發生。過去有許多好案子都已經送到我們手上,但是最後我們還是錯失了,這種例子包括 ONI、Cobalt、AsiaInfo、Exodus 等等,根本是列不完的一長串!」
陳立武自己也率先檢討,他準備在耶誕節期間,把自己的檢討心得寫下來,傳給所有合夥人,他說,「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找到對的人,是創投成功的唯一祕訣。我們要常常思考,我已把自己放在對的地方及時機了嗎?我已經與具有影響力的技術長、創業家及創投,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了嗎?」
另外,陳立武也要求員工,「不要只做插花式的投資,而是要做主導性的大投資案,而且是要品質很好的主導性投資案( quality signature lead ),華登國際不能有太多坐在辦公室的分析員( analyst ), 而應該有很多主動出擊打仗的戰士( soldier )。 」這些話說得都很不客氣,但卻針針見血,直指經營創投業的核心。
出脫委員會負責評估何時賣股票
不僅要求員工自我反省,華登國際在朝向制度化的過程中,也已發展出一些值得同業參考的特色。例如,由於股價變化愈來愈快,創投處分股票的時機也愈來愈重要,有些創投同業就認為,「會賣比會投資還要重要」,因此華登國際便在內部成立一個「出脫委員會」( Exit Commitee ), 用更系統的方式來掌握出脫的時機。
出脫委員會是由總裁鄧振才負責主持,要掌握所有與處分時機相關的訊息,包括市場動向、公司基本面,以及高層消息等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包括每個國家或地區的最新動態,以及主管機關有無政策變動;個別公司基本面的掌握,則有賴主辦人負責,另外來自高階層主管的訊息,也是相當重要的參考。
另外,出脫委員會也要求,每次基金賣股票,都要有理由,也要做紀錄,在內部人員、情報及系統充分配合下,盡量讓股票賣到最好的價格。也因為有這個制度, 華登國際在今年初以平均一百四十元賣掉矽成,Transmetta 也賣到十三美元左右,都算是在高檔區處分獲利的例子。
國際創投成立於一九八七年,資本額六億元,十四年來的投資績效相當驚人,至今年九月,每股已累計配發二十二元的股利。即使今年經濟景氣不佳,但因為早期投資以設計省電型微處理器( CPU )為主的美商 Transmetta 公司, 這家公司由於擁有與英特爾抗衡的技術,因此上市後股價一度大漲至五十美元,國際創投獲利也不少。
國創、國僑今年預計每股純益都在三元以上
根據最新結算,國際創投在 Transmetta 十三美元左右處分,投資報酬率高達二十二倍,因此國際創投預計今年每股稅後純益也可達三.五元以上,預計明年可配發三元以上股利,股東投資十四年來已拿回二.五倍的股利報酬。
至於成立於一九九七年的國僑創投,資本額也是六億元,股東四年來投資報酬率已接近五成, 國僑創投今年預計每股獲利也有三元以上, 主要是因為處分美商Centilium 公司,這家公司生產 XDSL 晶片,賣在二十三至二十四美元左右,投資報酬率達九倍;台灣矽成也賣在一百四十元左右,投資報酬率達到七倍。
除了出脫委員會外,華登國際創投也將投資流程做了多項清楚的規定,每個投資案都要遵守規定完成。例如在產業的劃分上,將未來最看好的產業區分為五類,包括通訊、電子、網路與軟體、生物科技、半導體,每個產業都組成一個投資委員會,有兩位主要負責人。
投資決策必須很嚴謹 要「像伯樂一樣把駿馬找出來」
另外,在決定是否投資的過程上,也有一套清楚的程序,包括每個發起人(initiator )要先找到兩位以上合夥人擔任共同發起人( sponsor ),然後還要找到多位支持者,同時,內部要經歷一連串嚴格的辯論,並接受其他人交叉質詢及批評,最後才送交五人決策小組做決定。
華登國際創投總裁許賜華說,在歷經這些流程後,要確保每個投資案都可以把問題降到最低,也可以讓發起人對投資案有更多的了解,「創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像伯樂一樣把駿馬找出來。」華登國際正在努力的,就是把這個任務用更系統、更清楚,以及更有效率的方式完成,這應該就是這幾年來華登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