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NASDAQ的網路股開始下跌以來,網路公司是否成為泡沫的問題成了各種公開演講的場合中的熱門問題。似乎一夕之間大家對網路產業的發展完全轉變,開始有了很多疑問。有一些媒體開始建議投資網路股要小心,或是建議社會新鮮人選擇到網路公司上班要三思。但以一個網路公司經營者的立場來說,我覺得現在的這個調整非常的正面,因為這表示網路產業已經一步步的邁向成熟。
記得以前修經濟學的時候曾經念過蛛網理論,這個理論主要是用來描述一些生產期間較長的產業,如何透過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讓整個產業達成價格與生產數量的平衡。當時上課時,講課的老師所舉的例子大多是農產品,網路產業本質當然跟農業有很大的差異,但是網路產業有一些特色,讓網路產業也會發生蛛網現象。以我自己經營了四年的歷程來看,整個網路發展的過程其實就跟蛛網理論所描述一樣,原本就需要經過幾波的調整期,而現在的網路產業就正經過一波調整期。
儘管目前大家對網路公司的評價不一,但經過這幾年的洗禮,目前已經沒有人會質疑e化的必要性,而且網路是未來的趨勢已經成為每一個公司甚至每一個個人都深信不疑的信念。所以現在要比的就是在這一波的調整中,誰能夠真正的發揮比別人更好的經營效率,誰就能擁有更低的生產成本。屆時不管市場的價格是多少,誰能夠運用最好的策略使得經營最有效率,誰就能夠成為蛛網調整下的最後贏家,泡沫的疑慮也就自然化解。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蛛網理論,以下就舉個例子來做一說明:假設有種農作物叫做e菜,這種農作物的從播種到收割需要半年。原本e菜的只有十人在種植,市場價格可能為五十元。但因為有研究指出e菜對可以讓人更長壽,所以e菜的需求大增,導致e菜供不應求,價格馬上上漲到二百元,原本種植e菜的人就賺了一筆錢。這樣的經驗自然的就會股勵那些沒有種e菜的農夫積極的投入,因為大家會認為e菜的菜價這麼高,只要轉種e菜應該可以讓自己有更好的收入,所以總共多吸引了九十人來種e菜,連同原本的十人現在總共有一百人種植e菜。
這一百人經過了半年的辛苦耕種,等到收成後卻發現因為太多人投入生產,所以供過於求,菜價無法維持在二百元而跌至七十元。這樣的價格會讓許多原本期望有二百元收入的人大感失望,且也可能有經營效率較差的人不但沒賺錢還虧了錢。所以就有些人退出這個市場,最後可能只剩下三十人種植e菜。這些留下來的人都是因為經營效率比別人高,可以有較低的成本,所以這些人可能還是有相當利潤。
又過了半年,因為只剩下三十人種植,所以可能無法充分供應市場的需求(市場需要的量也許最後證明需要五十人才可以滿足),所以e菜價格再度由七十元上漲到一二○元。因此又會再度吸引另外一波投入。類似的情況將會一直循環發生,直到最後的均衡點出現。
事實上,網路產業也有長生產期的特性。因為一個網站需要一個完整的經營團隊來執行,這個團隊必須同時具有業務、程式、視覺、企劃等各種專才的人。 依照我的觀察,如果一個團隊要把這些人找到且說服這些人由原來的工作崗位離開一起創業,再加上找辦公室、拉專線、讓公司正式開張等行政工作,大約就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公司開張後,這群來自各領域的好漢還需要一些時間培養默契,然後努力的把網站開發出來,正式上線,再加上舉辦一些發表會或行銷活動以證明網站的模式是可行的。這些說似簡單、其實相當累人的工作至少也需要三個月。連同創設的三個月,一個有初步成果的網路公司的誕生就需要半年的時間,所以跟e菜的例子很像。
蛛網現象其實在其他的行業也會發生,但是其他的行業因為具有高度技術密集或需要資本密集的特性,例如半導體產業或行動通訊產業。這些特性將形成一定的進入障礙,所以不可能發生競爭者一下子由原來的十個增加到九十個的情況。相對來說,網路產業的進入障礙就低的多,似乎只要有一群願意努力打拚且有技術能力的人就可以組一家公司,所以我們會發現不管在入門網站 (Portal)、網路媒體(Media)、社群(Community)、電子商務(EC)、ASP等任何一個領域,競爭者增加的數量都可以用數十倍來計算,因此網路產業就很容易發生蛛網現象。
在上述e菜的例子中,有一個重點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原本e菜的價格是五十元,因為有研究報告顯示e菜的有特殊的功效,所以需求才會快速增加而使價格上揚到二百元,才會引起大量的農夫搶種。
網路產業的情況也很像,台灣第一批的網路公司,在民國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三年內其實都很辛苦,大多都是扮演著拓荒者的角色,甚至跟一些大企業簡報時還要先花一些時間跟這些公司介紹什麼是網際網路。在這個時期,網路公司並沒有太多的籌資管道,如果沒有一個可以供應資源的母企業的話,大概就需要同時兼一些副業才能取得足夠的資源以發展網路的事業。像我所主持的公司Cityfamily就需要承接一些政府機關的專案,才能賺錢支應網站的開銷。
但是從民國八十八年的第三季是一個轉捩點,China.com 七月在美國的NASDAQ上市,幾乎國內外知名企業家都在各種場合強調網路的「錢景看好」。在當時如果一個公司沒有跟Dot Com產生關聯,不僅股價無法上升,還會被質疑是否已經落伍?從創投、媒體、上市公司、中小企業、學校到每一個人,幾乎都被這股熱潮所影響。在這個時期,那些早期投入且能在各領域有不錯表現的公司也就成為大家的焦點,大多都能夠順募集到需要的資金。所以八十八年的第三季可以說是國內網路產業蛛網現象的一個引爆點。
當時的這股熱潮也不只在台灣發生,對岸大陸一樣很熱。記得就在China.com上市的時候,我正好在北京拜訪一些網路業者。當時有一大半的網路業者心中所想的就是如何能夠快速上市籌資成為另一個中華網,這樣的現象不就是跟一大群農夫看到價格上漲而搶種e菜一樣嗎?
半年後,也就是民國八十九年的第一季,因為網路熱潮而投入的新網路公司開始浮上檯面,這些公司有的是由大公司所投資設立的,也有的是自行創業,網路公司的數量多到可以「淹腳目」。所以依照蛛網理論來推演,這些網路公司將會開始因為彼此的同質性很高,在市場競爭中開始因為沒有一個可以說服投資者相信的營運計畫而導致資金募集不易(好比價格下跌)。
所以即使沒有遇到美國網路股大跌的衝擊,光是因為大量同質性的網站的競爭,就會使得網路產業發生供過於求,而經營績效不好的公司也許再過一段時間就會開始退出市場。
基於這個理由,我甚至會覺得因為美國網路股下跌而使得國內的網路產業提早進入調整期是件好事,因為總比熱過頭再調整要好的多。但另一方面我也相信國內網路公司的經營者將會加緊步伐調整體質,在最短的時間將經營成果表現出來,屆時就再邁入第二階段的網路熱潮,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張財銘為Cityfamily網路同學會, 旭聯科技總經理,歡迎來信討論:sp@email.sun.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