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公益路二段如常地車流川息,一旁由綠樹環繞的紅磚色建築裡,卻將車來人往的喧囂暫且隔離。這裡是由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管理的「陸府植深館」,為善於規劃綠建築的陸府建設在台中所蓋的會館之一,這個空間像是都市中的生活美學發酵基地,讓一場場和人文藝術、生態環境相關的活動和議題,有了被人正視、發聲的舞台。
綠樹、水池、透明玻璃,沒有刻意擺顯的華麗裝飾品,寬闊的空間有微風穿過,光影在不同角落隨塵昏偏倚灑落,基金會的藝術總監陳昱潔、立方計劃空間的藝術總監兼策展人鄭慧華,正站在展廳為7月4日到10月29日展出的《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PART II做最終討論。
在這場展覽發生之前,陸府植深館是舉辦藝術展、音樂會、料理和花藝等課程的空間,主要開放的對象除了陸府建設的社區住戶,「若是有和藝文、生態環境等和基金會理念相關的推廣活動,也會保留名額希望一般大眾參與。」陳昱潔說。從當代藝術到收藏,以及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等生態議題,都在這裡向大眾傳播。
任何人皆可入內看展的《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是立方計劃空間自2022年展開的研究暨策展計劃,第一個階段已在去年起跑,從醫學、地理學等多種角度舉辦過主題性論壇,也以表演與聲響經驗為基礎,舉辦過四天的「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今年正式展開第三階段,推出一檔由九位藝術家共同參與的國際聯展。
連續五個月的展期,分成三個展區,在台北、台中進行,於陸府植深館的這檔展覽是第三階段的第二檔,展出包括塔瑞克‧阿圖依(Tarek Atoui,黎巴嫩)、邱明進、饒加恩、李傑(香港)、海蒂‧芙依特(Heidi Voet,比利時)等五位藝術家的作品,除了每周二至周日11:00、14:00、15:30開放定時導覽(閉展日除外),其餘時段採預約制自由參觀。
▲擁有滿屋綠意的陸府植深館,不定時有展覽、工作坊等各種活動在進行中。(蔡佳玲攝影)
充滿變數的空間展出全新藝術品
策展人鄭慧華曾任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大會評審,為了這次展覽,她特地邀請其中幾位藝術家到展館感受,替這個空間創作藝術品。鄭慧華說:「我們習慣在美術館、白方盒子的地方策展,這個空間很難被駕馭,藝術家到現場要一直去感覺,對策展人跟藝術家都是很大的挑戰,跳出格子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成果,好的藝術家會處理到讓你嘆為觀止。」
對每位藝術家而言,如何創作出獨特、有個人風格的作品,考驗的是功力,除了在主角「展品」身上下功夫,加入打破窠臼的創意「展館」作為變數,讓這場展覽變得更令人期待。
鄭慧華說:「我們希望把很制式的展覽打破時間、空間限制,甚至把它帶到台北以外的地方,讓大眾必須透過身體移動去參與。這個空間不是白方格子,呈現上變得更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這個策展研究雖然以「瑪德蓮」為命題,卻不是和甜點直接相關的展覽,淵源來自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知名著作《追憶似水年華》。
故事中的主角在吃下沾了紅茶的瑪德蓮蛋糕後,接連湧出許多深藏在大腦的記憶,後來心理學界甚至將「需要靠媒介物觸發才想得起來回憶」這樣的現象稱為「普魯斯特時刻」或「普魯斯特效應」。
海內外藝術家用作品串連對話
▲邱明進的典藏與唱片複製技術,於開館日期間,每日14:30定時演示留聲機播放複製蟲膠唱片,每次播放約五分鐘。(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提供)
步入展館,享譽國際的黎巴嫩藝術家塔瑞克‧阿圖依首次在台展出的作品《11拍聲搏》,為曾於2020年在沙迦雙年展現身之作,透過水滴、陶器、抽水馬達、電源正負極、鑼和鈸等組建成大型樂器,依電腦指揮敲打出11拍節奏,以特色手法銜接傳統文化與當代聲響藝術。
台灣藝術家饒加恩的《A Topper》,是從奧地利藏家勞道爾(Radauer)取得的1910年日英博覽會的影像文件,影像中紀錄了日治時期排灣族人被當作文化商品,在殖民統治者的帶領下步入倫敦的畫面。饒加恩透過解構、建構影像,探討著想像、記憶、文化行動等多層次議題。
另一位台灣藝術家,則為留聲機收藏家、蟲膠唱片複製師邱明進,其出色的技術獲得許多國內外同好肯定。展場中展示了他獨步全球的蟲膠唱片翻製與刻錄技術,呼應「物」與其封存的聲響如何喚起記憶的主題。
另外還有曾代表香港參與2013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李傑、來自比利時的藝術家海蒂‧芙依特,五位藝術家各自在擅長的領域創作,透過媒介物引發認同、想像或對某種情感的共鳴,技術雖然相異,卻又在異中求同,找到得以連結的共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