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二六年二月二十三日,羅巴切夫斯基首度發表「非歐幾何」的論證。
他的創見對物理學、天文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卻要在死後才獲得世人的正確評價。
有什麼比論文被發現有抄襲,更「倒楣」的事?
你的論文,沒有人看懂你在說什麼!
我們爭論什麼是美醜?什麼是善惡?什麼是真神?那一加一等於二,三角形內角總和一八○度,這類數學真理可以爭論嗎?在數學的理性世界,有沒有不理性的黑暗呢?看見光明的人,會不會被瞎子打死呢?
一八二六年二月二十三日,羅巴切夫斯基(Nikolai Lobachevsky)第一次發表「非歐幾何」的論證。在場聽眾大多是數學家,卻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唯一聽懂的是,他將推翻歐幾里得的第五設準。他以為他是誰?「幾何之父」的定理也敢懷疑!
一七九二年,羅巴切夫斯基出生於俄羅斯。七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搬家去喀山。喀山的中學有全俄國最好的圖書館、最棒的師資。他尤其對數學感興趣。十五歲公費進入喀山大學,遇見恩師巴特爾斯(Johann Christian Martin Bartels)。
逆向思考 意外證出新幾何
巴特爾斯講解歐幾里得的五大設準,前四個都有證明,唯獨第五沒有。第五設準指出不平行的兩條線一定會相交。沒有人質疑這個命題,但沒有人能證明。
羅巴切夫斯基心中埋下疑問的種子。他二十二歲當上喀山大學講師,三十歲成為教授,坐上物理數學系的第一把交椅。他用傳統方式想證明第五設準,次次撞壁。
於是他反過來思考,大膽假設第五設準不可證。
但要如何反證?
歐幾里得的第五設準可導出「同一平面上有一條直線和一個點。任意畫直線穿過該點,最多只能畫出一條直線,與原來的直線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