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亡作家廖亦武,和其他流亡作家不太相似。
其他流亡者,常常在國外就銷聲匿跡,人在他鄉動不了筆。
但曾蹲過監獄的老廖,在自由世界看著極權大監獄,他知道自己還能寫,也還必須寫下去。
烏來老街的舊公寓裡,樓梯窄如雞腸,廖亦武孤身踩著水泥階,領著我們上樓。老建物的格局曲折複雜,裡頭有陽光燦爛的地方,也有終年漆黑的角落。
老廖現在寄居這幢公寓的三樓,那是流亡台灣的中國詩人貝嶺,搞來出租的小套房。房內窄仄,堆放的都是舊東西,床是那種嵌琺瑯仙女裝飾的紅木架子床,陳年櫃子裡擺的是陳年詩書。
他頂著大光頭要我們坐下稍等,旋即溜出門拎了一手啤酒回來。外頭的天氣像狗舌頭那樣膩熱,老廖額頭冒汗,鏡片上也全是水珠子,他嬉皮笑臉道:「漱漱口!」然後「喀噠」一聲就開了罐海尼根。
華人唯一 獲德國出版界最高榮譽
六十四歲的廖亦武,差不多稱得上西方世界最知名的中國作家了。老廖慣用華文母語創作,不過他在歐美比在華文世界更紅,作品已被翻成英、法、日、德等二十多種語言。
二○一二年,廖亦武獲頒法蘭克福書展「德國書業和平獎」,這並不簡單,美國已故作家蘇珊.桑塔格,以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汗.帕穆克和維特拉克.阿列克謝維奇也拿過,而他是唯一一位獲獎的華人作家。他更數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荷塔.穆勒也曾力薦老廖。
大作家來台,蝸居小房快半年卻沒覺得憋屈。畢竟,老廖此生磕磕碰碰,跟什麼人都打過交道,在什麼鬼地方都待過。
一九八九年,他因一首名為《大屠殺》的長詩蹲苦牢,貨真價實地在屎尿破膿瘡裡打滾,人生早徹底變了。
「我一下被打入最底部,然後從監獄出來,仍在底層。」他曾四處查訪,紀實文學《中國底層訪談錄》讓他聲名大噪,他將一個個伏藏在社會陰溝裡的畸零人群:舉凡吃孕婦胎盤的饕客、政治犯、碎屍食屍者、地溝油餐館廚子,全都拉上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