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本體論的哲學架構是由分析哲學的維根斯坦與歐陸哲學的海德格,所共同形塑的。其中的維根斯坦近百年來佔據了英美分析哲學的核心位置,其思想不僅形塑了20世紀邏輯、知識論、語言哲學、心靈哲學、社會科學哲學乃至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的發展,也啟發了神學、人類學、文學理論、文化研究等學門的研究,近來的影響力更深入了心理學、認知科學以及人工智慧等領域。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真理(絕對、至真)只能頓悟與領會,能立字的寫出來或言傳的說出來,都不是真理。那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人世間,最不缺的就是真理,到處都是講述真理的書籍、演講、名言等等,尤其是經典,似乎世人都遺棄與違反了老子的「常道」思想。
維根斯坦說:「我的語言極限在哪裡,我的世界就到哪裡。」他又說:「凡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不能談論的,就應該保持沉默。」
孔子求教老子,老子問孔子說:「你都在幹嘛?」。孔子回答說:「我在整理與制定有關真理與道德的經典」。老子說:「這樣不好吧!遲早會出問題的」。
老子認為人世間沒有對與錯,只有因與果,沒有絕對,只有相對與如其原形(原來面目),不可以人為制定出真理與道德,來約束人心盡情的發揮「天賦潛能」,與妨害個人激發出「智慧」來創造出新價值。
孔子的真理與道德是人為邏輯虛構與制定的;老子的道德是自然規律的,「道」是物理定律與數學方程式,「德」是量子與化學元素的本性與自身存在物。所以,孔子與老子對真理與道德的解釋,簡直是南轅北轍。
尼采說:「上帝已死!」這個上帝指的是儒家思想、帝王與專制思想、聖經、佛經等之類,由人為的思維邏輯所虛構與制定的真理。
後來維根斯坦說:「哲學已死!」維根斯坦認為哲學邏輯、心靈與思想,是找不到上帝、真理、本質與人生意義的,這些都是在另一個神祕領域裡。
維根斯坦將世界分為:
科學:可說的世界(how)、
哲學:語言的邊限、
神學:不可說(神祕)的世界(what)。
多年以後,維根斯坦嚴厲批判與否定自己原先的看法,他說:哈!對不起,哲學沒死,哲學邏輯、心靈與思想,雖然找不到上帝、真理、本質與人生意義,但是可以幫助我們澄清、解釋與找到問題的根源。
維根斯坦說:「哲學不是一種理論體系,亦不作推論演繹的工作,哲學本身是一種釐清思想的活動,哲學的工作在於治療。」
心智無法找到真理,但是可以找到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智慧」與「光明」,也就是自身存在物其本自具足的天賦潛能。
人世間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的知識;只有上帝,沒有上帝說些什麼;只有佛法,沒有佛法規定什麼。上帝與佛,都是在心中。
儒家思想可以解決部份問題,但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在非農業時代,所以是知識。佛經與聖經可以解決心靈上許多問題,但無法解決其他很多問題,所以也是知識。只有智慧(天賦潛能)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必須要有相當程度的知識。
換言之,人世間的上帝與真理,不是目標而是方法,不是指導而是過程,也就是知識(相對真理);是用來運用與幫助成長,而不是指導你應該成為怎樣的人,只有你自己(人性)與你自身存在(神性),才能決定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人世間的真理(絕對)只有一個,那就是你的天賦潛能(智慧),而真理就是你的天命:
【天賦潛能與做自己。】
康德說真理(智慧)是不可知的,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維根斯坦說應該保持沉默。真理只能領會而不能言傳,所以人生的意義就是:
【不是真理是什麼?而是你如何讓真理成為什麼?在成為真理的過程中,你就能創造出人生意義、活在當下、活出成就感!】
生命是本體論,但是人生是方法論,而這個方法論,認知心理學稱為:元認知(後設認知),這其中就包括元心智、元問題等。
所謂的知識本體論,就是用「上帝的結構」結合「知識的運用」來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並透過親身體驗與實踐,將其產生的人生經驗,建構出自身獨有的「認知體系」,最後透過專業的「認知體系」來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同時獲取金錢交換,這稱為「知識變現」或「認知變現」。
作者:林文欣
經營臉書粉絲頁:生命大數據
著有: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的人生十二堂課與生命解碼:啟航宇宙尋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