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五日,法國攝影家卡提耶.布列松出版《決定性的瞬間》,揭露攝影的核心奧祕。這本書影響後來許多攝影師,「決定性的瞬間」成為攝影師追求的無上境界。
人怎麼打敗時間?抓住永恆的瞬間!怎麼抓住?用一張照片。所有表述方式,唯有攝影能凝固一個確定的時間。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五日,法國攝影家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出版《決定性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這本小書分量如同《心經》,揭露了攝影的核心奧祕,「頭腦、眼睛、心靈都落在同一瞄準線上」,屏氣凝神,一切感官集中在稍縱即逝的畫面,按下快門。以視覺的方式發問,同時做出決定。瞬間決定,決定瞬間。
這個直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偉大領悟,是如何而來?
如來佛陀是從生老病死,由苦觸發,苦修悟道,而自稱「算是佛教徒」的布列松,是從美麗開啟追尋。
布列松的父母非常富裕,家族成員都受良好教育、藝文薰陶,成年後就在家族事業工作。布列松有個舅舅路易走不同的路,成為優秀的畫家。一九一三年耶誕節前,五歲的布列松第一次見到路易舅舅,並到他的畫室參觀,舅舅為他打開藝術的大門。他跟著舅舅學畫畫,舅舅沒有教技巧,而是教他如何想,創作的重點在於心。
可惜沒幾個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舅舅被徵召,死在戰場。但對藝術的熱情,流入布列松的血液,一心努力作畫,並大量閱讀。
佛陀的父親深怕兒子不接王位,用盡心計不讓他接觸苦難,只讓他享盡歡樂;不同於佛陀,布列松的爸爸了解夢想,同意兒子選擇自己的路。他送布列松去法國藝術家洛特(André Lhote)的美術學校。洛特嚴格要求學生熟練畫技,遵守框架。習慣自由的布列松掉進藝術軍事學校,紀律讓他痛苦,但也練就一眼能抓出幾何構圖、掌握黃金比例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