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行、交錯的幾何線條,線形優美的擬真物件,一面精緻美麗的窗花,是工匠獨具巧思創作的藝術品,屋內人家生活幾十載的影像,在鏤空窗花上大方給出線索,時光留下的痕跡,藉一窗花娓娓訴明。
文化記錄者 尋訪舊建材 補妝拼容貌
漫步純樸的古都台南,往巷弄裡鑽,沿途舊宅公寓褪色生鏽的鐵窗花,裝載著文化記憶,彷彿上個世代的樣貌,就收納在一窗窗鐵片裡,一個鐵窗,一個家,上演著柴米油鹽的故事,篇篇溫婉厚實。
這座歷史豐厚的都市,是創立老屋顏工作室的兩個夥伴楊朝景、辛永勝,認識鐵窗花的起點。七年前,他們在台南的大街小巷散步旅行,意外發現了台灣傳統鐵窗花的迷人風采,回頭開始走遍全台,將老屋子的風貌編排記錄。
窗後故事承載百家人情
兩個七十年次左右的男生,細心梳理鐵窗花的歷史脈絡,分門別類編書、開發周邊文創商品,花七年的時間,試圖解開鐵窗花的身世之謎。「老房子大概都是爺奶輩的家,兒孫輩成長環境都曾看過這些建材,鐵窗會生鏽,過年除舊布新要刷油漆,久了對房子會有一定的情感。」代表受訪的楊朝景說,小時候他曾仔細地觀察鐵窗花的組成,乍看不同圖案的窗花,其實單位相同,只是使用相異的形式排列,從幾何形到物化圖,一方窗子塑出的花樣可以百出。
台灣街上首見鐵窗花,大約是一九二○那年代的事,一幅精緻的鐵件畫,隨著西洋建築進駐街邊巷道,五十年過去,等到政府戰後整頓,經濟模式轉變,美觀又具防盜功能的鐵窗花開始大量見於洋樓、宅邸。「它非常有台灣的特色元素,具時代性,看到它,就可以回推房子的年代。」楊朝景說。
從中國傳統雕刻木窗花發展至鐵窗花,一扇窗想玩什麼花樣,全憑屋主和工匠師傅拿主意。百花爭豔的鐵窗花選秀,以圓弧和直線組成的幾何圖形為大宗,獨創的圖案設計亦常見驚人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