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建築 新型竹厝 打開建築想像
來到荒廢多年的雲林斗六糖廠,赫然發現隱藏其中的作坊,一支支修長的孟宗竹與桂竹堆疊如丘,以及耳際傳來師傅們修整舊桁架的篤篤敲聲……,這裡原來是台糖公司的機械倉庫,如今由建築師甘銘源租下,作為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竹構實驗場,同時也是台灣罕見的「竹」專門營造作坊。
最低碳的天然建材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原在宜蘭開業,主持建築師甘銘源與其妻子李綠枝,為了減少使用不可回收的混凝土與石化材料,極早投入鋼木構建築領域,從宜蘭厝到新校園運動一路累積深厚的永續設計思惟。然而,兩人卻在二○○八年事務所立穩基礎之際,決定從宜蘭遷到雲林,投入農業大縣的空間改造工作,同時也開始展開竹建材的研究。
從木材轉而擁抱竹材,甘銘源實話實說,「台灣使用的九九.五%的木料都是進口,但真正來自北美永續林的卻很少,絕大部分都是砍伐自東南亞或非洲的雨林地區。」長久以來致力推動低碳建築的他,最終再也無法忽略這項事實,「原以為木材是永續環境的代表,但在某方面卻又是破壞環境的殺手。」
為了尋找木材的替代品,甘銘源踏遍台灣中部與北部,走訪雲嘉地區的孟宗竹產區與桃竹苗的桂竹大本營,發現竹子只要成長三到六年就能運用,如此生生不息,又可就地取得的材料,無疑是最佳的低碳建材了。更進一步研究,甘銘源以數據證明了,竹子的單向纖維強韌,拉力測試表現可達鋼的七倍,而且竹皮處理後的色澤漂亮,竹構本身的美感天成,幾乎不用再裝修,更省下許多裝潢費用。
對竹子有番新認識之後,甘銘源卻是相當感慨。他說,竹是昔日台灣人很熟悉的材料,可是現代人卻對它很陌生,「如果可以,我想重新找回使用竹子的信心。」
竹子的優點多,可並非沒有缺點。從老師傅的經驗談,得知早期蓋竹管厝是青竹砍下直接施工,往往蓋到一半,就開始聽到蟲蛀的聲音,這主要是竹纖維含有高澱粉質,簡單講就是蟲愛吃的食物,所以殺菁要是處理得不好,房子不出幾年就開始搖晃了。
荒廢糖廠倉庫成了另類竹營造廠,沒有鋼筋水泥,卻有滿坑滿谷的青竹。
已完工許多年的農博建築,耐著風雨日曬依舊挺立,可見竹建築之耐久。
竹材末端的金屬套件,就是甘銘源開發的特殊接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