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天,半世紀以前台灣國寶級彩繪師潘麗水的作品,被運至全球最大的國際建築彩繪裝飾藝術研討會現場,引起各國藝術高層關注且讚嘆不已,紛紛詢問作品的時空背景。為什麼潘麗水的作品出現在會場?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藝術修復成功與不當案例
清康熙時期、西元1700年的雲林北港朝天宮,前門上的剪黏經不當修復後風華盡失。(圖片/蔡育林提供)
清康熙時期、西元1700年的雲林北港朝天宮,前門上的剪黏經不當修復後風華盡失。(圖片/蔡育林提供)
修復「門神」驚豔世界
修復「門神」驚豔世界
所有的藝術品都會隨著時間而斑駁、發霉、褪色,失去原本豔麗的姿態,這時擁有專業證照的藝術修復師便需要從事維護的工作。
二○一四年春天,蔡舜任將修復成功的一九四七年民間彩繪師潘麗水門神作品寄往APR總部,一周左右就獲得主辦單位邀請,成為席間唯一華人團隊。至於門神作品到了現場的反應如何呢?不用說,瞬間讚嘆四起,驚豔了各國的藝術高層代表,直問:這是哪一國的藝術?在什麼樣的空間展示?蔡舜任的團隊儼然成了台灣之光。
這趟旅程的動機是什麼?三年前,蔡舜任學成歸國後,只見各機關講求速成的態度,讓台灣國寶級的古物被沉默地扼殺,曾經留在文物上的百年光華、歷史陳跡全都蕩然無存,「我希望將第一個完整的修復案件讓全世界看到,年輕人才有機會了解,原來修復可以精緻到這個程度。」他說。如果外國人都懂得欣賞台灣的在地藝術,台灣人還有什麼不正視它的理由?
蔡舜任花了兩年的時間,完成台灣史無前例的門神修復,挑戰難以預測的風險。圖為去除文物的表層髒汙。
應賦予文物生命感
應賦予文物生命感
「我回國後,大家總愛問:有沒有修復的SOP?我必須說,沒有!每件藝術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只有藝術品本身能給你訊息,並不是套用哪個大師教的筆法、推薦的補件材料,就能完全適用的。」在台灣,沒有政府證照、也沒有專業培訓,大多數僅以高科技顏料直接塗抹覆蓋古物,這是我們認知的修復,也是對待歷史的態度。
蔡舜任在義大利學到的藝術修復,得先做非常縝密的古物身家調查,包括藝術家的歷史背景、畫風、使用材料,並以紅外線或紫外光測光才知道原圖長什麼樣?古物的清潔步驟要用親水性或親油性?這一切的細節,還需要累積不同的個案應變能力,才能判斷最適合的修復方法。
「修復不是創造新的東西,而是讓破損處與作品(靈魂)做連結。」蔡舜任認為賦予文物原始的生命感,是修復的精髓。看著工作台上沒見過的工具,全數都得從國外進口,更可笑的是,撕開品牌貼紙竟然刻著「Made in Taiwan」的字樣。
「台灣很容易忽略文物的價值意義,現在的藝術修復意識才剛開始,扎根一定很困難,但我們必須讓每個人相信台灣的藝術能登國際殿堂,而我們應該有責任傳承人類的智慧結晶。」他讓我想起《牧羊人的奇幻旅程》一書中那句:「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
台灣在瑞典APR現場的攤位獲得最多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