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轟轟的台灣某種程度上是健康的,像小孩吵架,有話就說,不會陰著來。
過去總覺得台灣名嘴亂國,最近有另外一些想法。上周大陸一視頻網站派三組人馬來台,拍女作家單車環島、男女情侶來台求婚等。工作人員說他們出發前就聽過我有句名言「北京好看不好玩,台北好玩不好看」,逛了一圈覺得確實如此,而且台灣在新聞上看似不和諧,內部是和諧的,大陸在新聞上看起來是和諧的,私底下……其實不。
原來,鬧轟轟的台灣某種程度上是健康的,像小孩吵架,有話就說,不會陰著來。有一種人表面和善,但不知道何時會抓狂,像上周挪威大屠殺震撼國際,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以設計聞名的優雅國家會發生如此慘案,讓北歐神話破滅,而且兇手已經默默籌畫犯案多年,更顯恐怖。難怪有句老話說,「不怕賊,只怕賊惦記著!」
國家跟人一樣,不能只看高點,時窮節乃見,不好的時刻更顯風骨。像歐洲發行歐元,各國疆界消失,標榜成為共同體,但標榜與實際的包容胸懷還是有差距,外來移民大量遷入,享有與本國人同樣的福利,狀況好時,還有餘力照顧弱者,等歐債風暴一起,民族間的矛盾更礙眼,如果缺乏吵吵鬧鬧的宣洩管道,可能逼出極端分子。
不過移民也分多種,上周看了畢卡索畫展,他也是移民,因為討厭西班牙獨裁的佛朗哥而移居法國,九十二歲病逝在法國,為了抵稅,部分作品成為法國政府的財產,廣納天下豪傑的法國可說是名利雙收,這次來展覽的就是這批抵稅作品。
台灣對畢卡索的作品似乎不如像莫內那樣熱情,有個朋友曾到西班牙巴塞隆納參觀畢卡索故居,他說,展覽品豐富,但都看不懂,只有一幅畫,畫了三根排水管,像得不得了,讚歎不已,後來館方說那不是作品,是真的水管,怕漏水才加框……。
要理解畢卡索或是任何畫家,得先理解他們的人生。像畢卡索自小在父親的高壓教育下長大,沒有童年,畫功極好,十四歲就能畫出栩栩如生的人像,終其一生都在擺脫束縛、追求自由奔放,他的奔放如果發生在普通人身上,就是淫亂,因為男女關係太複雜多變。同樣,作品也不斷轉變,從寫實到印象派到立體派,進而抽象,年老時反而以兒童為師,因為畢卡索畫了一輩子,就是無法像孩子般毫無顧忌,晚年突破畫框限制、大筆塗料,應是彌補失去的童年。
看著北歐的屠殺、一方面難受、一方面也暗想該兇手按當地司法最多判二十一年!若是台灣得看媒體和網友判他什麼?另有個新聞令人反思,有一外國移民在發現兇手是芬蘭本地人後漸吐口氣,他想若是外來者,以後身居芬蘭,何地自容?這種心情台灣人多少有之,有事發生,先探肇事者是藍?是綠?多年前籍貫還未改成出生地,也問是外省?本省?多元化絕對是進步社會的唯一前途,但是……多難呀!就如同畢卡索,如果知道吾友把他家水管看成名畫是哈哈一笑呢?還是屠殺了我朋友!
(稿費捐贈聯合勸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