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實體音樂逐步式微,雲端化可能為音樂產業帶來新機會,電影、書籍等其他數位內容產業的雲端化也值得期待。
當Walkman隨身聽走入歷史,索尼(Sony)也關掉了美國紐澤西州的CD光碟工廠,舊世代的音樂儼然向我們告別,線上音樂及數位播放器躍居主流後,下一代的音樂產業又是何種面貌?
從Google搜尋透視的趨勢來看,CD的搜尋量一路下滑,代表傳統實體音樂的逐漸式微,線上合法音樂下載持續成長,加上iTunes及iPod一路走高,與CD已經呈現黃金交叉的走勢,顯示線上音樂成為主流。然而,音樂產業的經營環境仍相當艱困,數位音樂整體成長也有限。根據研究機構Nielsen SoundScan統計,二○一○年美國音樂銷售量萎縮二.四%,新發CD專輯及精選CD專輯的銷售量,分別下滑一六%及二三%,數位音樂銷售量也僅成長一%。
若觀察線上音樂平台在台灣的搜尋量,可以發現,合法線上音樂下載還是有相當潛力。例如iTunes則因iPhone熱銷帶動下明顯成長,顯示行動裝置的普及,會擴大線上音樂的使用,而KKBOX有一定的使用流量,在台灣可與iTunes競爭。
音樂已從數位化走向線上化,下一步則可能走向雲端化,若消費者能進一步透過串流方式收聽音樂,而非將音樂檔案下載儲存在個人端播放,對於保護數位內容版權、鼓勵正版音樂,將是有利的方向。但雲端化的趨勢能否成形,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除了線上音樂,其他重要的數位內容產業,也都面臨類似音樂產業的困境,電影、出版業者紛紛加入數位化的行列,網路電視及電子書也在崛起;數位內容產業要成功,須建立合法收費機制、創造更健康的經營環境,而雲端化將是非常關鍵的轉機。
一旦雲端音樂的時代來臨,音樂產業更能與科技產業緊密結合,例如隨時隨地用行動電話欣賞網路串流的音樂MTV;透過立體3D投影等技術,或許能讓喜歡的歌手出現在自己面前,一起舉辦個人演唱會,享受美好的音樂與動人的影像。
台灣的音樂產業,累積了數十年的寶貴資產,相較電影或出版,音樂更能走出國界,並維持長久生命力,台灣歌手如五月天、周杰倫、蔡依林在對岸的熱度歷久不衰,年收入動輒上億元,若說音樂是台灣最有機會的數位內容產業,一點也不為過。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