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林育群既然如此有實力,為何遲至今日才被發現? 是個人問題、評審因素,或是台灣社會根本還沒準備好,迎接一位外型與歌聲反差極大的歌手?
近來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原本沒沒無聞的「小胖」林育群,男唱女聲於歌唱選秀節目高唱《I will Always Love You》後,全球媒體爭相報導,瞬間成為轟動國際的「台版蘇珊大嬸」。
但既有如此實力,為何遲至今日才被發現,甚至在比賽中屢遭淘汰?這是他個人問題,還是評審因素,或者我們的社會根本沒有準備好,迎接這樣一位外型與歌聲反差極大的歌手?
三十年前,在華沙出現堪稱二十世紀音樂比賽中最具爭議性的話題:已贏得義大利卡薩格蘭德大賽(Casagrande Competition)和加拿大蒙特利爾大賽(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n Montreal)冠軍的南斯拉夫鋼琴家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在蕭邦大賽竟然未入決賽!
不只輿論大譁,評審之一的名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更辭職以示抗議。隔年,波哥雷里奇登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以巨大成功奠定其鋼琴巨匠的聲望,從此頻繁於全球各大音樂重鎮演出。
當年波哥雷里奇為何被拒於決賽?一般說法是因為他的詮釋過於特立獨行,縱使技巧驚人至極,其無法說服評審的音樂,最後只能使他止步於決賽。波哥雷里奇的詮釋確實個性獨特,但要說獨特到讓人無法接受,這也有待商榷,特別是他先前已贏得兩個國際大賽冠軍。甚至當年他聽來大膽特殊的詮釋,今日觀之也沒有那麼驚世駭俗──現在多得是詮釋古怪的年輕新秀。
波哥雷里奇自己也表示:「我準備蕭邦大賽和我準備先前比賽相同,並沒有為了這個比賽而做特別詮釋——我沒有隱藏,但也沒有刻意作怪,我只是誠實提出我的音樂觀點與想法。」
答案或許不是出在波哥雷里奇的音樂,而是蘇聯並不希望這位在莫斯科音樂院學習的南斯拉夫人得冠軍。
擔任那屆蒙特利爾大賽評審的法國鋼琴家胡米耶(Jacques Rouvier),就親身目睹比賽背後的政治運作:「波哥雷里奇從第一輪就彈得驚人無比,不但觀眾歡呼聲快把屋頂給掀了,包括我在內的一些評審,也都忍不住大聲叫好。然而也就從第一輪開始,蘇聯和保加利亞評審就一直說非常負面的話,說他的演奏非常普通;明明是那樣天才橫溢、技巧完美的演奏,為什麼他們會說得那樣不堪,甚至給非常低分?最後我終於確定,這些人完全是惡意!」
他表示,那時看不下去的評審,一致給波哥雷里奇打很高的分數,力保他進入決賽。最後波哥雷里奇雖然得到冠軍,但是他只得到比一半多一點的分數。
這可能才是當年在華沙上演的真實戲碼。就波哥雷里奇調查,那時蘇聯和其他鐵幕國家評審,幾乎都給他零分或一分(滿分二十五分),西方世界評審卻不是如此。兩相角力下,波哥雷里奇自然無法進入決賽。
然而一九八○年蕭邦大賽最奇妙之處,在於蘇聯力挺的俄國代表最後只獲第二,反倒是出身北越的鄧泰山(Dang Thai Son)奪得第一名。
鄧泰山的冠軍光芒雖被波哥雷里奇掩蓋,他扎實嚴謹的學養與持久不懈的努力,卻讓他贏得音樂界的長久敬重。在高超手指技巧之外,鄧泰山琢磨出令人目眩神迷的絕美音色,更成為連傅聰也讚嘆不已的蕭邦權威。二○○五年他受蕭邦大賽之邀擔任評審與開幕音樂會,更顯見其崇高地位。
雖說歷史無法重來,但我始終相信,即使阿格麗希不曾辭職抗議,波哥雷里奇終究會成為超級巨星;即使肯定來得較遲,從河內森林躍上國際舞台的鄧泰山,終究是亞洲音樂家的榮耀,也是舉足輕重的蕭邦大師。今年他們二人都將至台灣演奏,愛樂者可以再次見證其截然不同的藝術風采。
無論機會來得是早是晚,才華終究會找到出路。但能讓鄧泰山與波哥雷里奇仍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並非一九八○年華沙的那場比賽,而是三十年來不斷地辛勤努力。在一次比賽中唱好一首歌雖然不易,如何精益求精,在不同舞台上唱好更多歌曲,靠得只有日復一日的苦功。
期待林育群能夠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給自己掙得更多更廣的舞台。
(本專欄由楊子葆、焦元溥、焦桐、艾予森共同主持)
波哥雷里奇鋼琴獨奏會
5/15 台中市中山堂
5/16 台北市國家音樂廳
5/18 高雄市至德堂
鄧泰山鋼琴獨奏會
9/16 台北市國家音樂廳
9/19 台中市中興堂
焦元溥
一九七八年生。
台大政治系、美國佛萊契爾學院法律外交碩士、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
十五歲開始發表樂評,近年來遍訪國際知名音樂家,勤於筆耕、廣播與策畫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