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活下來的都是找方法的人,沉淪下去的則是不斷找理由者,古又文是成功的案例,從台灣中部清水小鎮站上巴黎時尚舞台的夏姿也是。
年輕的古又文在大學課室裡,對坐著滿滿的、比他更年輕的商學研究生講話。
研究生事前研究過他,到北美館觀賞他的「破界」軟雕塑展,也稍微了解了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年輕研究生一直追問古又文是否感受台灣的教育環境、創意環境如何如何不夠?
很少年輕研究生能夠從古又文不經意的言辭間,敏銳地察覺他是如何以很小很少的起步資源,但奮力用極大極大的努力推開一重一重的障礙,克服一關一關的困難。
古又文在聖馬丁的知名學長亞歷山大‧麥昆,父親是計程車司機,麥昆得四處打工才能支付高昂學費。古又文起步更艱難,三歲父親就不在,從小眼見藍領工作者的母親艱毅地克服重重難關,在遍地荊棘中打出一條血路。
能活下來的都是找方法的人,沉淪下去的則是那些不斷找理由者。
比較敏銳的觀察者,還可以察覺古又文從高商開始直到大學、研究所、職場工作、出國,一路上至少十四年的光陰浸淫於織品材料、時尚設計領域,養成該領域工藝技能深度。再加上生活體驗,美學品味判斷的加持,才支撐出一位稍稍嶄露頭角的藝匠職人。
或者技藝的深度,或者美學涵養的豐饒度,都顯示創意產業發展中「深度經濟」(而非規模經濟)的關鍵地位。
夏姿的成功是美學涵養與深度經濟的明證。一家從台灣中部清水小鎮出發的小店,三十年後終能連續四季進入全球時尚品牌雲集的「巴黎時尚周」,也加入巴黎時裝公會。在全球十三、四億華人社區中,是首家唯一走得那麼遠,攀登那麼高位置的華人時尚品牌。
從一九七八年夏姿成立,十二年後在巴黎成立工作室,再十一年於時尚名街成立巴黎門市,再兩年於上海錦江飯店成立門市,著名的上海外灘九號旗艦店則於○五年推出,就位於外灘亞曼尼店旁。日本與美國店則正籌設中。
從台灣清水打到法國巴黎,「華文化」給了夏姿豐盈的設計養分。當今故宮周功鑫院長還擔任展覽組長時,就親自見證夏姿送一組一組設計團隊到故宮研習器物、書畫賞析課程,並從中汲取靈感。夏姿也曾以南宋四大家之一夏圭的(溪山清遠圖)為主題,在故宮至善園發表春裝作品。巴黎時裝周接連四季分別以瓷、書法、絲路月牙泉及玉為創作主題,也扣緊 「華文化」核心。
從原鄉生活的風土條件出發,將原鄉時尚化,將東方前衛化─鑲嵌原鄉圖騰的文化基因庫,是打造國際化競爭優勢的最佳泉源!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