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音樂中,將「無意義」發揮到極點的作曲家,非莎替莫屬;很多人把莎替當成一個笑話,現在卻發現了他的「意義」。
我並不否認,音樂創作中有些確是相當深奧,也充滿哲思。但是,音樂作品不一定皆是「有所為而為」,非得「樂以載道」不可。音樂本質既是抽象藝術,自然可以「無所為而為」。在西方古典音樂世界中,將這種「無所為而為」發揮到極點的作曲家,大概非莎替(Eric Satie)莫屬。面對來自德意志,華格納強大的音樂影響,在法國的莎替堅持表現瑣碎、單純、怪誕、諧趣與「無意義」——他覺得音樂能像家具,聽眾可以欣賞,但最好別在意。
無聊到極致的旋律
莎替有一次譜了一首大作叫作(演出取消)。可想而知,聽眾前往音樂廳門口看到「演出取消」自也就打道回府。莎替見到空無一人的音樂廳,卻樂得表示演出成功。日本富士電視台重金製作,矢志蒐集「無用知識」的節目「Trivia之泉」,自然也不會忘記莎替。莎替當年寫了一首鋼琴曲(麻煩事)(Vexation),曲子本身並不難彈,但可怕的是他要求演奏者必須「重複八四○遍」。
結果,該節目竟真的辦了一場忠於原作的演奏會,以三位鋼琴家每次演奏五十回循環接力,從中午十二點彈到次日清晨六時,終以十八個小時將全曲彈畢,堪稱無聊之最,果然煩人。
莎替的想法雖然瘋狂,他的音樂創意卻影響了許多人,作品也不乏絕美旋律。他時常寫出一些極為奇特的和聲,甚至現今的極微主義和五○至六○年代的爵士樂相聯繫。
打開想像之門的樂曲
很多人把莎替當成一個笑話,現在卻發現他在無意義中的「意義」。正因為莎替不給作品意義,也不給演奏者指示,逼使每位演奏者都必須表現出其個人特質與見解。演奏者必須自問:我是怎麼感受這首曲子。而這樣的感受,反而幫助我們了解自己。
相對於雨聲等自然界「白色噪音」(White Noise)由生理規律提供心情平和,莎替則是由音樂的「意義真空」提供我們心理上的空白,藉由空白而得到更寬廣的表現空間。莎替的作品沒有「正確」的詮釋方式,卻是打開想像之門的鑰匙。他的鋼琴曲(三首吉姆諾佩迪)(Gymnopie)大概是音樂史上最著名的旋律之一,也一再被改編成各種版本演奏。然而,(吉姆諾佩迪)這標題其實源自希臘一種男子裸體舞蹈。至於這裸男舞和莎替的音樂有何關係?作曲家卻不置可否。
同樣的精神也表現在法國其他作曲家與作品中。像德布西以馬拉美的同名詩作而譜的(牧神午後前奏曲),聖桑就評為「德布西此曲之於馬拉美的詩,就像調色盤之於繪畫」。調色盤和繪畫有什麼關係?答案就是沒關係。
純粹為美而存在的聲音
拉威爾優雅的(早逝公主的孔雀舞曲),聽來恬淡中帶著一絲幽情。問他是悼念哪一位早夭的少女?他卻說選此名純粹覺得「早逝公主」(Infante dunte)這詞念起來好聽。聽眾需要在這些音樂中追尋什麼人生哲理,宇宙奧義?不必!無論是莎替、拉威爾、或德布西,他們的許多作品都告訴我們,音樂可以為了純粹的美而存在,無論作曲家想表現的是悲是喜。
拉威爾的(波麗路)首演時,一名婦女在觀眾席大呼「這作曲家是神經病」。隔天,拉威爾卻說只有該婦女一人知道此曲的創作真義。當然,德布西和拉威爾也都有十分深刻的作品,也都能表現絕佳音樂技巧和個人風格,不同於瘋狂隨意的莎替。而莎替許多作品則充滿諷刺嘲弄,也非真的「無意義」可言。
但像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或是德布西為豎琴和管絃樂寫的(舞曲),明朗單純的古典精神始終貫徹其中,聽者也可以明朗單純地享受聽覺的美感與快意。
在探究音樂的意義之前,我們也必須了解音樂可以是全然抽象純粹的藝術。音樂可以無所悲、無所喜,端看聆賞者自身感受而定。從稽康的(聲無哀樂論)到法國莎替的狂想,我們都能見到相似的主張,「無意義的意義」。
/小檔案/
焦元溥
一九七八年生於台北市。台大政治系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法律外交碩士。十五歲開始發表樂評,大學時差一點改學指揮。近年來遍訪國際知名音樂家,勤於筆耕,嘗試多樣貌發表。
莎替的想法雖然瘋狂,他的音樂創意卻影響了許多人,作品也不乏絕美旋律。他時常寫出一些極為奇特的和聲,甚至現今的極微主義和五○至六○年代的爵士樂相聯繫。
打開想像之門的樂曲
很多人把莎替當成一個笑話,現在卻發現他在無意義中的「意義」。正因為莎替不給作品意義,也不給演奏者指示,逼使每位演奏者都必須表現出其個人特質與見解。演奏者必須自問:我是怎麼感受這首曲子。而這樣的感受,反而幫助我們了解自己。
相對於雨聲等自然界「白色噪音」(White Noise)由生理規律提供心情平和,莎替則是由音樂的「意義真空」提供我們心理上的空白,藉由空白而得到更寬廣的表現空間。莎替的作品沒有「正確」的詮釋方式,卻是打開想像之門的鑰匙。他的鋼琴曲(三首吉姆諾佩迪)(Gymnopie)大概是音樂史上最著名的旋律之一,也一再被改編成各種版本演奏。然而,(吉姆諾佩迪)這標題其實源自希臘一種男子裸體舞蹈。至於這裸男舞和莎替的音樂有何關係?作曲家卻不置可否。
同樣的精神也表現在法國其他作曲家與作品中。像德布西以馬拉美的同名詩作而譜的(牧神午後前奏曲),聖桑就評為「德布西此曲之於馬拉美的詩,就像調色盤之於繪畫」。調色盤和繪畫有什麼關係?答案就是沒關係。
純粹為美而存在的聲音
拉威爾優雅的(早逝公主的孔雀舞曲),聽來恬淡中帶著一絲幽情。問他是悼念哪一位早夭的少女?他卻說選此名純粹覺得「早逝公主」(Infante dunte)這詞念起來好聽。聽眾需要在這些音樂中追尋什麼人生哲理,宇宙奧義?不必!無論是莎替、拉威爾、或德布西,他們的許多作品都告訴我們,音樂可以為了純粹的美而存在,無論作曲家想表現的是悲是喜。
拉威爾的(波麗路)首演時,一名婦女在觀眾席大呼「這作曲家是神經病」。隔天,拉威爾卻說只有該婦女一人知道此曲的創作真義。當然,德布西和拉威爾也都有十分深刻的作品,也都能表現絕佳音樂技巧和個人風格,不同於瘋狂隨意的莎替。而莎替許多作品則充滿諷刺嘲弄,也非真的「無意義」可言。
但像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或是德布西為豎琴和管絃樂寫的(舞曲),明朗單純的古典精神始終貫徹其中,聽者也可以明朗單純地享受聽覺的美感與快意。
在探究音樂的意義之前,我們也必須了解音樂可以是全然抽象純粹的藝術。音樂可以無所悲、無所喜,端看聆賞者自身感受而定。從稽康的(聲無哀樂論)到法國莎替的狂想,我們都能見到相似的主張,「無意義的意義」。
/小檔案/
焦元溥
一九七八年生於台北市。台大政治系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法律外交碩士。十五歲開始發表樂評,大學時差一點改學指揮。近年來遍訪國際知名音樂家,勤於筆耕,嘗試多樣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