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為藝術家的職責下個籠統的定義,很多人會指出,藝術家應該具有﹁開拓﹂的企圖心,為人類尋找前所未有的心靈視野。
瑞克.威克曼從七○年代以來,專輯製作極具野心,他的專輯經常架構在史詩故事之下,非常像現代的歌舞劇,不同的是,主要的音樂元素仍是搖滾樂,雖然會以古典樂團的編制作為背景,音樂的調性還是很搖滾。別忘了他是著名的音樂前衛樂團「Yes 」的鍵盤手, 當初威克曼曾以古典音樂的編曲方式影響過 Yes,但終究理念不合而離團。有趣的是,威克曼往後的創作,卻也從沒有擺脫濃烈的搖滾色彩。
《重返地心之旅》延續二十五年前發行的《地心之旅》專輯,以著名古典科幻小說《地心探險記》為題材,進行一場華麗的音樂之旅;在專輯中,只聽得到最端的序言以及九首歌曲,其餘關於故事進行與情節鋪陳的口白,只有說明書上才有寫著,CD 並沒有放置錄音的部分,也許以後會出完整版, 但目前主要還是只能聽到音樂部分的表現。
有趣的是,聆聽這張音樂史詩,我的思緒,會如不穩定的原子般組合跳躍;我聯想到老毒鬼作家 William Burrough 那奇怪的腦袋為何會造出「重金屬」(Heavy Metal )這種嚴重傷人的字眼,然後「重金屬」莫名其妙的與搖滾樂與科幻小說、漫畫等扯上關係(這當然有一段因緣,還有人很認真的研究哩),我想到搖滾樂電影《湯米》那後來越變越軟、越唱越沒勁的男主角艾爾頓‧強……我想到王菲與太空戰士Ⅷ…我想到以樂團「藍色憂鬱」( Moody Blue )為名的青年,被安排在一本漫畫中的慘死……
筆者所聯想到的,是一種屬於我自己所理解的,次文化間的關聯性的排組。這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接受過的經驗值,這些經驗值正是透過音樂、電影、漫畫等媒體的「傳染」。而早在二、三十年前,一堆像瑞克.威克曼的傢伙,便是在進行這樣的「黴菌」的栽培,進而散播在當時屬於異類的藝術觀點。然而以音樂的流行演化看來,搖滾樂似乎很難再是另類的、非主流的,甚至連年輕化都談不上,弔詭的是因為它已經為大眾所接受;在這種處境下,像瑞克.威克曼推出《重返地心之旅》,不禁讓人傷感。因為嚴苛說來,不論形式或曲風,專輯再也無法跨越藝術家自己所開拓的疆域,即使感受到製作上所蘊含無窮的精力,以及如文學般悠遠的意境,但整張專輯總結表達的,反反覆覆仍是威克曼對某種音樂形式的執著與堅持,歷數十年而不變。未來,他將以此種風格與主張,受人討論,但也難以再跳脫……。
瑞克.威克曼在前言提及:「生命應該永不回頭…但事情總有例外的時候,尤其當它關係著一個夢想的所在。」這番話讓我體悟創作者的理想色彩與其宿命!聽音樂可用輕鬆的心情,而看待一些曾經「開拓」過音樂境地的老樂手,還是回報以莊重肅穆的心意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