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商圈,是國內相當著名、擁有全球知名度、深具觀光與文化價值的亮點商圈,迄今商圈內仍保留了大部分的早期建築,蓬勃大氣、秀外慧中,行走其間仍不難感受到百年前的繁盛氛圍。
在璀璨的外衣下,迪化街商圈迎接數位行銷與年輕化的腳步也不曾停歇,藉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的商圈廊帶式合作輔導計畫的推動,商圈內的店家們,亦有系統的年年更迭新的成果。
1860年淡水開港通商,大稻埕因此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為原料的貿易為主。 其中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也奠定並開啟大稻埕繁盛的基礎。這裡也是許多國內品牌企業的發跡點或創辦人年輕時謀生做零工所在,許多台灣大品牌如新光企業、早期在大稻埕做南北貨與編織(藺草)生意的聯華食品、旺旺食品的蔡衍明、一開始以賣紅豆湯起家的光泉企業汪水泉的發跡地等等,百多年來,安安靜靜的從事各類批發買賣,也面臨時代更迭的挑戰。
大稻埕本草俱樂部 / 台北迪化街商圈發展促進會陳仕哲總幹事以大稻埕老城區為基礎,持續開發迪化街商圈的故事素材及商業模式的可能,獲得商圈店家一致認同。
傳統與新意的再發生
廿世紀末,賣場與個人經濟興起,人口結構改變,南北貨與中藥批發受到挑戰,科學中藥興盛,傳統中藥面臨新舊交替時代,迪化街商圈第一次籠上灰色迷霧。直到1996年農曆年前,迪化街商圈與台北市政府合作,從迪化街與南京西路口作為入口,舉辦了第一屆年貨大街,也是全球第一個年貨大街熱鬧開幕,時任台北市長的前總統陳水扁先生擔任代言人,夾著高人氣,將迪化街商圈炒得熱鬧火紅,自此每逢歲末,商圈店家便自主規劃年貨大街選購週期,並共同延長休息時間,一路延續迄今。
2017年,台北市政府與商圈合作試辦徒步區,成為這個過往以批發為主的商業街區,轉向觀光與零售的標誌性轉折,與此同時,也引發了街區傳產是否會因轉型觀光逐漸消失的議題。於是在2017年9月,台北迪化街商圈發展促進會與發現故事團隊共同規劃,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以漢藥南北貨為主的本草派對,同樣獲得空前成功,自此,迪化街商圈成為舊時代與新世代交陳,在傳產行業為骨幹的架構下,透過本草特調、揉合中藥草與西方食材的派對小點、加上音樂與意想不到的本草體驗,讓漢藥、南北貨以創意的方式與大家相遇,活動廣受好評,讓更多人以不一樣的方式認識大稻埕。
自此,本草派對也年年不定期舉辦,吸引不少年輕與海外消費者,年底則換傳統年貨大街登場,一整年迪化街商圈都熱熱鬧鬧。今年的本草派對,更是同時在永樂廣場、黑美人大酒家天臺以及大稻埕碼頭的豪華遊艇上同時舉辦夏日派對與船宴,彷彿舊日榮景再現,也讓商圈內的傳產元素有不同表現。
很有意思的是,陳仕哲總幹事笑說: 「不論哪個年紀或海內外遊客,若要選購伴手禮,烏魚子還是最熱門的首選。」
年節購買烏魚子,來一趟迪化街商圈就沒錯。
百年歲月,迪化街商圈經過一代代蛻變,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樣貌。
建築物內的地方創生
街道活化,讓迪化街商圈的外街熱鬧了起來,建築體內同樣也有許多新意孵化。許多自迪化街商圈發跡的商家,後代都向外發展,留在迪化街的起家厝少人照顧,有好長一段時間多淪為空屋,自2011年起, 有一群懷抱使命的年輕人進駐,以「 大藝埕」為核心,透過創業助成、街區營造與文化運動為營運主軸,將歷史街屋規劃為創業商場,為老屋建立新亮點,並與商圈其他業者維持良好互動,讓新創產業與老產業做交流與緊密接觸,重新在這裡激發新的模式與發展,在新架構的老屋中,能夠在每一樓層看見不同的樣貌,例如迪化街區多為前店後廠的深屋,大藝埕團隊便將老屋調整為一樓選品店,二樓茶館,中間天井作為氣氛轉折處,後方大多為藝術展或陶瓷店,在古樸氣氛中,與遊客坐下來喝小酒,變成1920時代的戲窟,有著文藝青年的努力與新面向。
大藝埕營運長林曉雯認為迪化街商圈是很有養分與內涵,能營造與眾不同的商圈氛圍。
老屋活化的迪化街商圈,大藝埕團隊將內部規劃成不同面向的質感商家。
國際化的商圈 從雙語到多語
迪化街商圈發展成熟,資訊流通量大,雙語在商圈內已是標配,大稻埕本草俱樂部 / 台北迪化街商圈發展促進會未來亦積極廣推商圈中英文導覽系統,提供國外觀光遊客自主導覽,提供雙語的主題導覽語音內容,同時並用Line@引導活動資訊,例如新興的香料店家設計小程式做手機心理測驗,測完後調香師用來做屬於你的香料味,以不一樣的新世代溝通方式來包裝與呈現傳統產業,也讓老行業與新世代有撞擊,絕對會是迪化街商圈的下一個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