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商圈,是大台北地區最能顯見老台北人日常生活方式、有頻繁商業活動、並不時舉辦大小活動的資深商圈之一,迄今保留不少傳統行業仍舊興盛昌旺,更遑論曾經輝煌繁盛的成衣業以及大台北地區賴以為生的各類批發市場,藉由台北市萬華街區發展協會引入數位串聯與數位轉型帶動,讓資深商圈愈見新氣象。
好看、好拍又好玩
提起萬華,尤其在傳統文化與小吃美食這一塊,台北人總是津津樂道,萬華與大稻埕,是台北市區商業繁盛的濫觴地,相較大稻埕偏重南北貨、茶葉、漢方、米與布,萬華則較貼近日常民生物質所需。
台北市萬華街區發展協會洪文和理事長便說「萬華一直是一個老舊與新潮同時存在、以海納百川的包容性,融匯新舊事物的所在。像已經開178年的福大同茶莊也由後代接班,將老店茶葉改為新包裝販售,這裡的商家年輕一代肯拚、老店接班人敢變,因為眾志成城,各種活動密度也高,也使得萬華商圈即便歷史悠久,仍舊充滿活力與參與性。」對於商圈內每個角落故事都能如數家珍的洪文和說。
「福大同茶莊」是台北最老的商號之一,從福大同歷代茶人的傳承,我們能夠看到郊商落地生根的故事,以及茶飲文化在台灣的變遷。
台北市萬華街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文和(左)與大豐魚丸第三代鄭靖騰(右),兩人對於商圈的串聯與數位化提升不遺餘力。
新生代接班 玩出新創意
時代更迭,都市特性、人口結構與消費型態亦會隨之改變,萬華商圈自然也不例外,少子化、賣場與便利商店林立,給傳統產業帶來不小的衝擊,首當其衝的必是與民生消費緊黏的傳統市場。
艋舺大豐魚丸第三代鄭靖騰便表示,時代與客人口味轉變是必然的,身為靠市場維生的一分子,見市場由盛轉衰,心裡難免會有震盪,這時老客人的肯定就成了他的養分。「我家的旗魚丸,是從屏東載旗魚上來,自己刮魚鱗打肉打漿,這樣處理味道比較濃,也是爺爺傳下來的作法。上個月有個90幾歲的客人,大概有一年半沒來攤上,他買了魚丸後,前幾天特地繞道市場來感謝,說現在要吃到這傳統味道越來越難, 謝謝我還有堅持做下去。」個頭高魁的鄭靖騰說。
艋舺大豐魚丸第三代鄭靖騰表示,時代與客人口味轉變是必然的,目前已從魚丸改販售炸物。
儘管不捨,更迭還是必須的。早期販售肉類的攤位都需要冰塊來維持低溫,當年市場內有個販售冰塊的老闆娘,靠賣冰塊養活三個小孩,製冰器就在新富町側門,隨著叫冰的店越來越少,終於有一天機器壞了無法再修復,老闆娘也跟著退休,鄭靖騰也為此將低溫設備升級,每每望著自家的冰櫃,總讓他想起從童年起便看著老闆娘拖著冰磚的身影。
過去曾為台北市高價市場的東三水市場,已轉型為親子市場。
透過數位串聯建立線上商店平台
商圈內的老店接班人,目前多為第三代或第四代,正值事業心最旺盛的年齡,今年為了給遊客驚喜,幾位接班人攜手合作開發新產品,例如八十年歷史的協興蛋行便與大豐魚丸、唯星蛋糕聯合開發出大豐收雞蛋糕,以炸排骨酥佐黃金泡菜、炸魚酥佐凱薩沙拉醬與炸蝦捲佐龍蝦沙拉為一組,跳脫傳統產業窠臼,果然成為年輕消費者的關注焦點。
在數位行銷與串聯上,台北市萬華街區發展協會接受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的商圈廊帶式合作輔導計畫的輔導,規劃辦理Line@集點活動導客入店,遊客透過手機踏訪,參與Line@活動的店家集點,完成集點卡,店家也積極推動多元支付與數位轉型,減少人力點餐以及排隊,店家藉由實際操作,間接學習串聯導覽的概念,不間斷地與時俱進。
結合商圈三家店產品,配合商圈活動誕生的「大豐收雞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