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閱讀書籍,也能從欣賞藝術裝置閱讀歷史!2024年台灣燈會,許多展品被保留下來,持續在臺南展出,延續展品生命力,透過藝術家精湛工法和光影點綴,帶領遊客穿越時空,細細品味臺南古城風情。
新舊文化融合 醞釀臺南風範
走在臺南,享受美食之餘,遺留在轉角巷弄的老足跡,令人印象深刻。
臺南以文化立都,新舊融合之下醞釀出臺南獨特歷史氛圍,瀰漫在城市角落,久而久之成了旅人們心中,只能意會但無法言喻的「臺南風範」。
而安平作為臺灣文史發源地,除了知名古蹟、小吃吸引遊客朝聖之外,2024台灣燈會結束之後,臺南市政府特別保留下來的大型展品,目前座落於安平林默娘公園,帶遊客從藝術角度解讀臺南歷史文化。
展品《乘風遠洋》,劉國滄和李維睦共同創作
從展品訴說臺南故事 與歷史場域對話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延續燈會展品影響力、呼應臺南400精神,臺南市政府和燈會策展人林鴻文,策畫初期就針對展品角色設定,花了不少時間。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謝仕淵解釋,展品設計要能夠和場域的歷史背景結合,「彼此對話」並不容易,而目前在安平持續展出的作品,不論是選用的材質、藝術工法、與環境的融合度等都各有特色。
謝仕淵表示,以劉國滄和李維睦共同創作的《乘風遠洋》為例,展品透過帆與海的意象,帶領大家重返400年前,臺灣與世界接觸的第一現場;夜晚時分整艘船襯著星空,亮起不同燈光色彩,彷彿看見早期臺灣船隻艱辛遠洋的畫面。
展品《在歷史紋繪中聽見》,林鴻文創作
以耐候鋼打造展品:安平像母親,伴臺南成長蛻變
目前於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藝術大學教授美術與建築的林鴻文,以策展人身分創作展品《在歷史紋繪中聽見》,宛如中空鐵柱的極簡外型,對比現代的繁雜與快節奏,希望來訪遊客都能享受安平的緩慢與質樸,在旅行中放慢腳步,沉澱心靈。
作品刻意呈現的「缺口」也意義深遠,「象徵你出去外面打拼,但背後是安全的…你累了、你受傷,它可以護攏著你。」曾經也是北漂青年的林鴻文,話語中透露對家鄉的深厚情誼。
展品也結合公園自然環境,選用耐候鋼製成,白天時外觀隨季節與天氣變換展現不同風貌,夜晚透過燈光妝點,別有意境;耐候鋼的耐久性也象徵安平如同孕育臺灣人文歷史的母親,將一路陪伴,見證臺南的改變。
展品《被移植的生命》,饒愛琴創作
即使被「移植」臺灣也能開出美麗的花
另一件展品《被移植的生命》由藝術家饒愛琴創作,座落在安平漁港旁,從遠處觀看,就能發現作品是一棵被連根拔起、橫倒在地上的巨型大樹;靠近時,馬賽克磚在艷陽照射下耀眼奪目,卻又散發無限生命力。
饒愛琴是客家人,結婚之後在臺東落地生根,受到林鴻文邀請創作展品時,她很直覺的聯想到平時對生命的觀察。
「臺東有很多原生大樹,我常看到一整棵樹的根被挖出來,被吊卡載去別的地方,我都會很難過…但這樣的生命歷程和臺南,甚至臺灣,其實很像。」饒愛琴認為,臺灣曾被很多政權殖民,但是臺灣人擁有強大生命力,即使被「移植」,依然能成長茁壯,開出美麗的花。
饒愛琴特別收集的6、70年代磁磚大量用在作品中,展現臺南包容新舊文化的意象,創作過程由她帶領10多名男女老少,組成的臺東《卡地布族工班》進行自由集體創作,親手將馬賽克磚一塊一塊拼貼在展品上,呈現繽紛復古的色彩,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恰巧呼應臺南多元族群的特色。
延續展品生命力 重新詮釋古城歷史
臺南市長黃偉哲強調,對許多人來說,臺南是一個很文青、復古又充滿潛力的科技新都,但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臺南擁有不同族群,文化底蘊深厚,一路走來蛻變為今日的臺南古城,過程中的歷史發展與變遷,值得大家反思。
因此,今年臺南市政府選定1624年、臺灣開啟大航海時代,做為臺南歷史發展的里程碑,籌辦臺南400活動,透過城市展、教育展、台灣設計展,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等系列活動與人文藝術展覽,重新詮釋科技與文化傳承的意義。
然而,即使展覽結束,許多展品和設施也將保留下來,融入臺南地景,繼續在時代洪流中訴說著臺南故事。
(臺南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