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解釋,他們的無菜單料理,夏日以當地捕撈的海產為主,如九孔、龍蝦、海膽、螃蟹、章魚,秋冬則有山產,如山豬肉青木瓜湯、台灣鯛烤魚、養殖蝦炒刺蔥,搭配季節野菜,視當日天候狀況,也可能有部落ina採集的海菜或螺肉等當配菜。
在這裡一面品嘗三個男人的好廚藝,一面聽他們聊著阿美族野菜故事,「我們都拿山茼蒿煮泡麵」、「刺蔥烘蛋太平常了,還可以煮刺蔥水,加點甜菊更美味……。」對三個男人來說,上山下海採集的部落日常,卻是都市人不尋常的一天,遊客走進幽深山林帶來五感刺激,好似也重新與大自然建立情感連結。
近年「地方創生」議題發酵,關鍵在於發掘在地DNA,進而建立持續性的商業模式,而三個男人將生活與童年遊戲包裝成為可變現的體驗遊程,期待能帶動更多年輕人返鄉定居,一起透過文化旅行遊程,傳承阿美族故事。


跟著「三個男人」的Leo(右)、Saway(左)上山採集,聽野菜故事,車輪茄、藤心、檳榔心、甘蔗心、茅草雖澀苦,但夏天可降火氣。

入山前敬山神儀式,準備菸、檳榔、米酒各3份,祈求出入平安。

小火慢烤煙燻五花肉,佐阿美族萬用蘸醬辣椒鹽巴,體驗阿美族飲食日常。

魚肚內塞入滿滿刺蔥,讓烤魚嫩肉更添清香。

傳說中的「八菜一湯」,指的是野菜湯,融合多種野菜,風味清新甘美。
三個男人
台東縣長濱鄉長濱村四維路20號
0905-909-506
聽布農大廚說菜
嘗私宅餐廳無菜單料理
在花蓮縣卓溪鄉公所推廣在地農特產直播會上,「嗡嗡私廚」布農大廚嗡嗡,示範以夏雪芒果搭配櫻桃鴨、糯米酒糟做沙拉,或用立山文旦佐部落小米、過貓、醉雞,淋上在地苦茶油與蜂蜜、蔥油調配的醬汁製作輕食,蠱惑眾人味蕾。
辦桌第二代發揮食材優點
鏡頭前做起料理毫不猶豫的廚師,私下其實是嗡嗡私廚的主廚。布農族擅長八部合音,嗡嗡的無菜單料理不拘泥於技巧或風格,如八部合音般渾然天成,每次都有驚喜火花。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曾多次帶朋友到此用餐,此外,也有企業家在此宴客,大讚:「在嗡嗡私廚聚餐宴客,絕對不失禮。」
嗡嗡私廚位於卓溪鄉中正部落山城,庭院裡手染布與竹簍燈飾帶來溫馨氣氛,玫瑰與現採鳳尾蕨桌花布置,妝點浪漫的自然系餐桌,這些都是出自嗡嗡之手。夜晚時分,高掛的串燈亮起,伴著篝火與縷縷炊煙,更添神祕氣氛。
嗡嗡熱情迎客,四十三歲的他一臉大男孩調皮笑容,幽默說道:「『嗡嗡』是我的布農族語乳名,結婚之前都是小孩子,都以乳名相稱,大家以為我還在當兵呢。」
父母從事辦桌工作忙碌,他笑說自己很小就和鍋碗瓢盆當好朋友。十六歲到花蓮市就讀高職餐飲科,也曾在台北的鐵板燒餐廳工作,身為辦桌第二代,他細數油飯的製作,須浸置糯米、以豬油爆炒紅蔥頭和香菇、採月桃葉等繁瑣工序,才能完成家族辦桌代表菜色「月桃油飯」。如同卓溪鄉與鄰近的玉里鎮融合多元族群,閩南、外省、客家菜系與原民料理,都難不倒他。
他忠於私廚餐廳無菜單料理精神,以當日採買或鄰居贈送的食材創作料理。嗡嗡認為,所有食材都是良善的,無論市場採買、鄰居自種分享,或是在卓溪鄉公所展售的小農食材,都帶給人們營養與飽足。
他解釋:「食材就像人,各有不同個性與優點。我相信人是善良的,要彼此信任與尊重,我也相信食材,尊重並發揮它的優點。我用原型食物,不過度調味,以椒鹽與米酒調味,表現食材良善甘甜的本質。」
七道菜揉入法台原三精神
布農族出身,做菜的眼光卻很國際,嗡嗡餐桌上的料理融合了法式料理上菜方式、台灣菜特有的好客人情味,及原住民取之自然的在地精神,七道菜各有主題逐一上菜,要客人慢慢品嘗料理的細味與感動。其暖心款待的台灣人情味,以及用料理說在地故事,令人深刻感受到原住民飲食文化,土地與人、人與人的連結與深刻情感。
這日,山蘇蕗蕎醉雞、薑黃炒飯、布農豆豆排骨湯、燒餅薏豆皮蛋飛魚卵香腸等一道道美食上桌,大家津津有味地享用美食,以嗡嗡的說菜佐餐,他笑著說:「一般人認為布農族飲食文化就是愛吃肉和布農豆豆,其實『我們是為了生命而努力吃肉』。」布農祖先上山狩獵,透過肉類獲得存續生命最重要的鹽分與蛋白質養分,至於布農豆豆則是為了「保種」,留種子等待明年播種,讓八家將豆、翼豆等布農豆豆代代相傳。
嗡嗡有一顆溫柔喜樂的心,品嘗他那樸實真誠但富有巧思的美味料理,好似也大口吃進快樂能量。客人前腳剛離開嗡嗡私廚,就開始懷念主廚可愛笑容與美味料理,期待下一次的驚喜,到嗡嗡私廚和他聊天、吃上一餐,成為拜訪卓溪鄉的另一個理由。


主廚親手布置桌花,整體環境讓人有如作客山居朋友家般舒心自在。

山蘇醉雞加醃漬蕗蕎(左上)爽口開胃、薑黃飯佐現採野生荖葉(右中)更添清香,燒餅薏豆皮蛋飛魚卵香腸(左中),像說著玉里多元族群融合,檸檬雞翅肉質細嫩,佐酥脆炸冬粉(下)。

冰鎮番茄鑲糯米酒糟,烤至軟綿後冰鎮,取出後淋煉乳炙燒,帶出酸甜與冰火交融感。

香酥魚經貼心處理,口感更細緻;當地瓜農分享的西瓜綿做蘸醬,品嘗到友善連結。

鮮採野生荖葉入料理,山道就是主廚的野生香料園。
嗡嗡私廚
花蓮縣卓溪鄉卓溪村4鄰43號
0932-559-584
植物做餐具
溪邊自創石頭火鍋、美式流水席
在台北開設工程公司的阿美族人米祝,離開繁華大都市,回到台東創業,一晃眼已經十年。現在他是「混水摸魚基地」老闆,不只帶著遊客用獨木舟、SUP划遊他口中的「太平洋精品百貨」,介紹太平洋孕育的螺貝、藤壺等生態寶物,二○二二年也開始帶領大家入山撩溪,體驗阿美族的「美式流水席」。
在台東長濱真柄部落長大,年過三十後回到部落,他發現年輕一代阿美族人,特別是在台北長大的孩子,似乎失去了族人的傳統與榮譽感。他意識到文化若不傳承,可能將消失,並且思考:「為何族人都要離鄉到台北工作,不能留在家鄉發展事業?」
帶著傳承的使命,當時擔任部落理事長的米祝,展開與部落長者學習田調之旅,重拾部落回憶,並將文化元素應用於體驗遊程,也期待更多年輕人循此模式,返鄉生活工作,學習與傳承部落文化。
用火山泥就地敷面膜
在混水摸魚基地換上防滑鞋,一行人在米祝帶領下,搭乘吉普車前進比西里岸的富家溪中上游,展開祕境山林探險。清澈溪流發源自海岸山脈,往東奔流入太平洋,跟著米祝的腳步走溪,讓人想起作家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一書中提到:「河流不只會流出水,還會流出經濟、文化、藝術與記憶。」
「如同下海前要先觀浪,到山林也要先觀察才能行動。觀察山頭是否有烏雲、溪水是否混濁、有無蜜蜂,確保安全才能進一步行動。」米祝說著原民長輩代代傳承的智慧,邀請大家觀察、聆聽大自然給予的訊息。
一行人晃晃蕩蕩走著,米祝突然走進野草叢採集野菜,他說:「沼澤地帶常有秋海棠,東海岸生長的野秋海棠,梗帶微酸,可拌水、鹽巴或辣椒變成果汁。」孩子們開心用火山泥塗抹身體,聚精會神聽著一臉泥巴面膜妝的大叔,說著山林教我們的事。一路採集野菜、搓搓揉揉刺蔥等香草植物葉子,也好像在收集葉子的味道。
眾人大手牽小手撩溪過河,視天候狀況,有時米祝會事先於溪流各段架設魚籠陷阱,遊客可沿著溪流採集,收穫日本禿頭鯊、溪蝦作為當日食材。除了野菜採集,這趟旅程有如走進野外求生實境節目,實地看米祝團隊剖綠竹搭起簡易的烤肉架、用乾燥檳榔葉鞘做餐具、學習撿拾並辨識麥飯石燒紅後做石頭火鍋,這些野外求生祕技,其實都是阿美族的傳統生活技能。
近中午時分,以剛剛削剖製作的竹籤烤肉串,炭火煙燻與香氣直撲鼻息,讓人飢腸轆轆。而「美式流水席」餐桌布置也不馬虎,在米祝帶領下,遊客親手製作植物食器,以採集的山棕葉編織作為餐墊,樹藤做固定椰子碗的盤子、月桃葉當盤飾、姑婆芋布置餐桌,為流水潺湲的流水席大地餐桌,更添山林派對氣氛。
大夥大口吃鮮嫩烤魚烤肉、溪蝦石頭火鍋、生醃肉(silaw)、糯米飯、烤南瓜,還可偷學新手變大廚的美味祕方,「對阿美族人來說,烹飪技巧關鍵在於天然香料調味與用火。」米祝說。
阿美族喜愛使用辣椒、刺蔥、荖葉和圓葉山胡椒等辛香植物,刺蔥磨成粉,混合胡椒、海鹽,是米祝的醃漬調味祕方,煙燻烤肉那讓客人以為是檸檬的果香,其實來自刺蔥。另外,荖葉和圓葉山胡椒屬於胡椒科植物,也常用於醃製肉類,荖葉為肉品帶來辛辣口感,圓葉山胡椒則賦予淡雅香氣。
魚肉半烤半燻 美味祕訣
至於讓煙燻烤肉烤魚保有豐富油脂和水分的祕訣,米祝解釋,那是半烤半燻帶來的加乘美味,「阿美族對火與煙燻技術非常講究,早年阿美族將魚、肉煙燻至乾硬方便長期保存,現代作法更注重保留肉的風味,半烤半燻方式保有柔嫩多汁。」他說。看著燃燒的篝火,米祝說著計畫將「美式流水席」改版進化,例如加入竹材經火烤煙燻、製作器皿的阿美族用火智慧,呈現更完整的體驗。
參加完這一趟撩溪玩水、親手編織山棕餐墊,歡樂又療癒的山林辦桌宴,大人小孩都更愛上大自然。米祝說:「台灣缺乏環境教育,透過遊程能學習觀察危險訊號和野地生活智慧,我想告訴大家山林、溪流、大海並不可怕,知己知彼就能降低意外事故。」
手作自然系餐桌風景,減少一次性塑膠餐具浪費,也是一趟綠色消費友善旅行。山林綠意瀰漫,坐在石頭邊感受山風與流水溫柔撫慰,用溪水卸下臉上火山泥面膜妝容時,身心也好似被洗滌淨化了呢。


近年花東盛行大地餐桌,溪邊辦桌的「美式流水席」也是最新食尚。

米祝(右1)帶路,採集野菜食材與山棕、姑婆芋、月桃葉等山林系餐桌布置道具。

剖綠竹搭設烤肉架,以月桃葉包裹烤魚,展現阿美族生活智慧。

取山棕葉交錯編織成一個造型魚餐墊,上一門山林手作課。

遊程中還可學習用乾燥檳榔葉鞘製作食器,纖維厚且防水,可自然分解回歸大地。

滾燙麥飯石放入竹筒中,伴隨滋滋作響與熱氣燙熟溪蝦,鮮美的阿美族石頭火鍋,也像是一場上菜秀。

在大自然陪伴中享用「美式流水席」,讓人胃口大開。

烤南瓜、涼拌野菜、生醃肉等豐盛料理,可大啖鮮嫩原味。
混水摸魚基地
台東縣成功鎮三仙里芝田路186-3號
0933-658-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