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炎熱如夏,多元的種族不僅造就多樣風土民情,更直接影響當地的飲食文化。
大馬人吃一頓飯的開場,必須先盛上一盤醬油加辣椒當起頭,和上一勺斑蘭葉、南薑、羅望子等香料特製的醬料燒味最正宗,炎夏暑氣未消,一碗酸、香、辣的大馬料理入口最是過癮。
當蠟燭、做滿月禮
拆解香料不為人知的祕密
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靠近赤道,氣候終年溼熱,或許是凶猛的日頭熾烈,身體熱得難受,入口就得是重口味才能挑起食欲,撫慰味蕾。
東南亞香料專家陳愛玲說:「在馬來西亞不管什麼民族,桌上一定有一盤辣椒加醬油,它是連結我跟家鄉一個很重要的記憶。當你吃、聞到熟悉的味道,會有一種被安慰、安心的感覺,讓我覺得好像沒有離開過家。」
從大馬移居高雄二十八年,陳愛玲當年離鄉,舌上近萬個味蕾急欲搜索熟悉的家鄉味。為了研究香料,她啟程往各國探求,工作得閒就上網看打折機票,連東非的桑吉巴、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等沒聽過的地方都冒險前行,靠環遊世界百餘國,認識家鄉與異域的飲食文化。
沒冰箱的時代
保存食物的唯一解
她說:「馬來西亞島上族裔多元,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原住民、峇峇娘惹(華人與當地人通婚的後代)及西方殖民後裔,飲食相對豐富,加上盛產辛香料,調味習慣以辛、香且滋味多變為主,食物混搭性強。」若將脈絡連結得更深遠,許多香料有抑制細菌的效果,過去沒有冷藏設備,想保存食物,香料成了唯一解。
咖哩葉、薑黃、羅望子、石栗、肉荳……她從手提袋中拿出十餘種馬來西亞菜常用的香料,指著外觀黃、黑、圓、扁的各樣食材,一一點名香氣和特性,「『咖哩葉』又叫做金香,葉酸、鐵質很高,散發柑橘香。華人用其搭海鮮、炸物,等同台灣人用的九層塔,馬來人、印度人會加進咖哩烹煮,增香效果好。」陳愛玲說。
模樣和蒜頭相似的「石栗」,又稱作「蠟燭堅果」,油脂高可照明,曾被南島族人當蠟燭用,無色無味,切碎入咖哩會產生凝結效果卻不糊化,口感滑順,是大馬人用來勾芡的香料。
「薑黃」是由印度人帶進東南亞,延伸進習俗,華人贈送的彌月禮就有以薑黃染色的糯米飯,馬來人在結婚當天則會撒薑黃米鎮煞、去晦氣。帶入飲食,以薑黃醃魚後油煎,清香的風味尤佳。而因為貿易才輾轉傳播到中國廣西的肉桂,原鄉其實是東南亞、越南,所以常見於南洋的肉骨茶,都會加入胡椒、丁香、肉桂三種南洋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