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村白哉(Patrick)高職讀電子、大學轉工管、碩班學企管、替代役背法條,退伍後跑去澳洲務農,他表示,從澳洲開始的第二人生,開拓了思想與視野,讓自己有了從台灣以外的角度看世界,也有嶄新的觀點看台灣。
「賺」到第一桶金很簡單,但「存」到百萬就難上許多。不論賺多賺少, 背包客在稅制上就要先上繳15%的最低賦稅門檻,剩下的稅後薪資,才得以支付當地的食衣住行等生活花費,除非身兼多職,或是克制慾望,才有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存到年薪百萬。
稅要繳多少可以算,生活費可以省,但是澳幣長年貶值的問題卻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澳幣自從2011、2012年的30元( 台幣:澳幣=1:30 )跌到 2022年的21元左右(2020年3月一度跌到16元)。以一個2012年來澳洲打工的背包客,為了等澳幣回升到30元,這些年來反而會越套越深,最慘的狀況只會得到縮水近半的澳幣資產。
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因此即便再怎麼努力,外匯問題仍是無法改變的最大關鍵變數。不過與台灣相比,澳洲年薪百萬的門檻相對容易達到,只要認真存,存錢速度也比台灣快上許多。
同樣澳洲1年,有人賺了稅前百萬;有人賺了稅後百萬;有人存了稅後百萬,你說誰比較厲害?打工度假簽證開放至今已有10來年,仍然很多人搞錯問題的重點。
澳洲物價其實不高
從台灣的薪資水準看澳洲物價的話,會給人東西很貴的第一印象;如果從澳洲當地的薪資水準來看,其實跟台灣的物價水準差沒多少。
對於沒去過澳洲且對澳洲沒概念的人來說,下意識都會用台灣的薪資所得去看待澳洲的物價水準。其實到當地打工,領的是澳洲的薪資水準,因此用澳洲的薪資角度來看當地的物價水準,較不會有所偏頗。
「單」看「物價」的話,跟台灣實際上差不了多少,有些商品跟台灣的價格相比,甚至還比台灣便宜。
(圖片來源:《澳洲打工度假開啟的第二人生》)
不僅是加工食品,澳洲的一級產業很發達,所以像是牛奶、肉品都比台灣便宜,且由於當地人不吃動物的內臟(雞肝、豬肝等)及魚頭等物,因此這類食物,在當地不受喜愛,導致價格比台灣低上許多。還有國際商品,像是賣到全球的Switch和Apple、三星、NIKE等品牌的商品,為防止有心人士做跨國買賣賺價差,破壞價格行情,因此國際商品通常會針對各國匯率,做統一訂價。 各國、各地、各通路通常也會限制無法跨國宅配,以防匯差問題導致的價差,或打折促銷的活動出來時,有心人士透過活動低價取得商品,再轉寄或轉賣到其他國家賺價差,導致破壞行情的狀況發生。
以iPhone14(128GB)的規格為例,在台灣的Apple官方價格為台幣 27900元,在澳洲官網則標價澳幣1399元,以台幣兌澳幣約為1:21來看, 澳幣1399元大約為台幣29379元左右,與台灣僅有台幣1479元的價差。 以薪資水準相比,台灣目前法定最低月薪26.4K來看,即便1個月不吃不喝,行光合作用,終究無法在1個月內買到iPhone 14;反觀在澳洲領最低法定薪資,以稅後每小時澳幣22.71元來看(背包客通常領的是臨時工薪水), 1週38小時就有863澳幣的週薪,不用2週就能買一支iPhone14。
以我實際在澳洲每週存500澳幣的進度條來看,確實只需要2週多就能買到一支iPhone 14;反觀在台灣,以25~29歲的薪資中位數來看(澳洲打工度假簽證限制在31歲以前,因此取25~29歲的區間比較),40K的月薪(47.9萬除以12個月)省吃儉用一點,才可能壓在1個月內存到一支iPhone 14的錢。
可能有些人覺得用iPhone 14舉例有些不妥,畢竟不是每個人存錢就是 為了買iPhone。上述例子只是想告訴大家,在國際商品的統一定價下,台灣與澳洲的薪資差異所導致購買力的差異。購買力的差異不僅在手機上能看到, 更能套用到其他的3C產品與家電上,也同樣能沿用在國際運動品牌的球鞋、服飾品牌的衣褲等,概念都大同小異。
因此在國際商品價格普遍都差不多的情況下,薪資所得越高的國家,國際商品的價格更顯得便宜。更不論像澳洲這樣的資源大國,還擁有極低的進口關稅,讓本地貨及舶來品在價格上不像台灣差異甚大。
從民生用品、3C產品一直到奢侈品,基本上價格都跟台灣差不多,只是用當地的薪資水準去看,就顯得夠有競爭力(就是夠便宜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背包客來到澳洲後,看到很多在台灣買不起的商品,在澳洲賺到錢後就開始肆意揮霍、買到失心瘋的原因。
因此有些人回到台灣後,終究身無分文,當問起:「怎麼存不下錢?是澳洲生活花費太高嗎?」你會得到類似的回應:「錢沒有不見,它只是變成我喜歡的樣子。」
那常常聽到澳洲東西很貴,是在貴什麼?貴在物價之上,疊加人的服務、 技術、知識或加工費用。像是高級餐館、醫生、水電工、律師等這類著重在 「人的附加價值」的部分,讓消費者除了物質之外,額外為人所提供的附加價值買單。
在當地有點檔次的餐館,連當地人都嫌貴,除非遇到假日或特別的日子,才會久久吃一次;在澳洲為了跟醫生說話,就必須先付澳幣100 ~ 300元的掛號費(台幣2000 ~ 6000元),問診結束後,醫生會再針對病患的狀況在開一個沒有上下限的門診費用(手術、藥物等等)。
稅前百萬很好賺,稅後百萬才是挑戰
澳洲雖然有著世界第一高的基本薪資,但因為稅率及匯率問題,前往澳洲賺第一桶金的難度來到近年高點。即便表面上法定最低薪資來到歷史新高,但匯率卻處於近年低點,再搭配2017年實施的新稅制,錢沒賺1倍,稅先多繳了快1倍,等於多賺的錢都入了政府的口袋。
所以基本薪資創新高有何用?不都被稅率與匯差給毀了。奉勸還在考慮來澳洲打工度假的人,請先確定自己來澳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出國開眼界?體驗異地生活?還是賺第一桶金?
如果是打算來賺第一桶金的,即便所得稅級距有所上調,澳洲整個大環境(匯率)跟制度(稅制)對背包客仍極不友善。相對的,2020年澳洲碰上疫情跟貿易戰,2020 ~ 2022年在澳洲打工的背包客仍可以賺到「缺工紅利」。
疫情導致的出入境不便,讓澳洲面臨嚴重缺工,澳洲政府透過延長簽證期限,或是加開臨時簽證延長居留時間,希望藉此吸引背包客及外國人留在澳洲,以維持當地的經濟運作。就連長年猖狂的黑工,在請不到人的情況下,在疫情期間也少上了許多。只能說,種種宏觀環境的利多(匯率與稅制除外),讓背包客的生存環境沒有往年般的嚴峻。
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巴菲特的最佳合作夥伴——查理 ‧孟格(Charlie Munger )曾說過:「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Microeconomics is what we do and macroeconomics is what we put up with . )」翻成台灣諺語的意思 就是:「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我們無法控制經濟的不景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活在當下,關關難過關關過,將考驗當作墊腳石,苦盡甘來之時,就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 好工作很重要,有本事賺也很重要,在澳洲年薪百萬只是「時間」問題。 畢竟選對季節,有本事做勞力活,3、4個月賺到百萬元的大有人在,只是每個人的運氣、毅力及努力的程度有所不同罷了。 所以,站在宏觀的角度來看,澳洲似乎沒有往年那麼好賺。但是站在人生閱歷的角度來看,澳洲適合來體驗一回看看,除了過程中看到不同的「景觀」視野外,也能順便提升自己的「人生」視野。
因此,如果來澳洲打工的首要目標是賺錢,除了付出勞力獲得薪資收入外,也別忘了要考量背後的「隱沒成本」,像是職涯中斷、放不下的親朋好友、應負的責任等,並切記每個選擇背後都有它的代價。不論最終選擇待在台灣還是過來澳洲,不忘一句老話:「請對自己的選 擇負責!沒有人有義務為你的選擇善後擦屁股!」真要決定來澳洲打拚之前, 還請先在台灣三思、三思、再三思。
作者簡介_人生PM-木村白哉(Patrick)
高職讀電子、大學轉工管、碩班學企管、替代役背法條,退伍後跑去澳洲務農,旅澳回台後從事動力機械相關產業。是一位擁有開源節流思維、「不務正業」什麼都略懂一點的斜槓少年,時常被會計系老婆抱怨比她還要「會計」(計較)。未來想成為一位專業於「資源整合」、可應用於不同產業的「通用型專才」。
本文摘自四塊玉文創出版《澳洲打工度假開啟的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