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彰化母親河東螺溪美麗變妝 公私跨界合作 再造嶄新水景地貌

彰化母親河東螺溪美麗變妝 公私跨界合作 再造嶄新水景地貌
東螺溪是乘載彰化人歷史與生活的母親之河。

在林蔭道的綠蔭中行走,你會聽見溪流的輕語與蟬鳴交織成一曲大自然的交響樂,繽紛彩蝶飛舞,妝點眼前美景。場景一轉,鮮豔高大的台灣欒樹列隊,火紅的木棉花映襯水洗藍天,足以教人流連忘返;而這些全是乘載彰化人歷史與生活的母親之河—東螺溪的樣貌。

難以想像的是,過去東螺溪是人人避而不及的髒亂聚集地。「東螺溪沿岸的氣味並不好聞。」過去曾可在此感受蟲鳴鳥叫、戲水,對比經濟發展後,漸被汙染的東螺溪,彰化縣長王惠美燃起了整治河流的决心。

 

流經彰化縣九個鄉鎮的東螺溪,除了農業灌溉,流域範圍內約有一百多家畜牧業,飼養約二十八萬頭牛、豬,堪為南彰化重要命脈。然而,沿岸農戶排放畜牧養殖廢水,以及因上游水源不足,導致水體喪失自淨能力,讓人不再敢靠近。

 

豬糞變黃金  凝聚各方共識提出整體性規劃

 

王惠美直言:「東螺溪每段都有不同特色且流域廣,過去整治較為零散,需整體性規劃。」與此同時,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是「水潔淨+水生態+水文化」願景三部曲,輔以「引流、減廢、水岸縫合」三支箭。從上游引入活水,到中下游河川減廢;保留生態棲地,並融合歷史文化,打造嶄新的東螺溪。

 

這背後靠的是政府、民間團體、在地居民來回無數次的溝通;透過資源盤點、跨域整合,推動東螺溪美麗變妝。其中,最大挑戰便是改善每日近五千五百噸的畜牧排廢。「以前附近的居民都不敢打開窗戶!」投身東螺溪整治超過十年的湖埔社區大學執行長林淑玲回憶。

 

起初,她花一年的時間,與學界、農業試驗所合作,定場觀察、蒐集數據提供給農委會。緊接著,農委會、縣府、社大、養豬協會、畜牧業者、環保局及鄉鎮公所跨部門合作,共同推動畜牧糞尿資源化作業,未來縣府推動多元利用共同處理中心完成後,藉由廢水處理產生的沼渣沼液來施肥農地,搭配沼氣發電,達到資源循環再利用,讓豬糞變黃金。

 

彰化縣長王惠美(圖右)與湖埔社區大學執行長林淑玲(圖左)期待結合政府、民間團體、在地居民共同整治東螺溪。

 

聆聽並融入在地 堅持採自然原則

 

「其實一開始很擔憂政府設計出來的東西不貼近居民,但我很感謝彰化縣政府,他們提出的整治方案都很符合實際需求。」林淑玲語帶讚賞。因河川整治涉及面向多,往往討論一個議題就需邀請超過五個不同單位。

 

王惠美指出整治東螺溪光從設計開始,就反覆與居民溝通,至少進出社區五次,集合村里長、協會、鄉鎮公所等舉辦十場工作坊、九場地方訪談等,聆聽各方建議。其後工程發包、施工等仍持續溝通,「以共好角度、在地視角出發,一起討論未來藍圖,取得共識讓工作能更加順利。」

 

不僅如此,為還河於民,王惠美堅持採自然原則,「希望保留東螺溪的原汁原味,像是臺灣欒樹、木棉花、阿勃勒等植物,及沿岸的糖廠、渡船頭等文化。」以復育生態為主軸,同時融入廊道概念,連接不同區域,提供民眾更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東螺溪的生態環境日漸改善,不僅復育樺斑蝶(左上) 、淡小紋青斑蝶(左下)等蝶類,也吸引小啄木(右上)、小辮鴴(右中)及彩鷸(右下)等嬌客造訪。(由湖埔社大提供)

 

爭取逾七億整治經費 東螺溪期望成永續示範區

 

「東螺溪整治計畫經費高達七.六五億元!」立委謝衣鳳興奮地說,「我期待東螺溪成為永續發展、淨零碳排的示範區。」她指出智慧農業、循環經濟等議題在不同的政府部門間都各有相關發展,卻缺乏整合;而以東螺溪為例,畜牧減廢將使農委會、經濟部、水利署等跨部會合作,共同協助改善設施建置,發展不同形式的綠電。

 

據統計,如今東螺溪蝴蝶廊道已有近六O種蝶類、野鳥棲息數量超過四千隻,更是年年舉辦欒樹節,邀請大家共襄盛舉。

 

從最初拼圖式認養東螺溪,不斷找資源、爭取計畫,到如今具整體性的整治規劃,林淑玲也直言未來挑戰將會是在地的維護與管理,「我們當初開始擾動社區是為了追求好的生活環境,因此如何持續營造與投入,並維持平衡是接下來要面對的課題。」

 

縣府以在地視角與地方溝通,並成功爭取前瞻計畫經費,透過引流、減廢與水岸縫合三大策略,投入7.65億元針對東螺溪上中下游河段進行整治,找回美麗的彰化母親之河。

 

運用點、線、面的連結,串起南彰化的休閒觀光,進一步帶動青年回流。王惠美期許在公私部門合力下,結合智慧農業、青年返鄉、永續環保等潮流,讓這座城市因東螺溪而更加美麗。「我認為一個都市沒有水,是不會漂亮的,東螺溪身為母親之河很天然,若能保留這塊淨土,非常具意義。」

 

東螺溪整治是一場艱難的轉變,透過公私協力種下希望種子。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在清澈見底的東螺溪戲水將不再是過往雲煙,而是在地居民的愜意日常…。

 

 

(彰化縣政府廣告)

 

第二個通病,則是不少企業依舊認為,自己沒有保護個資的責任。

 

資安服務商TeamT5創辦人蔡松廷透露,他曾與團隊發現某家企業的訂單機密,在暗網上流傳,他們馬上通知該公司,建議趕緊加強資安防護,沒想到,對方卻告訴他:「個資又不是我們的,要做資安也應該是客戶出錢,那是他們的資料耶!」

 

這件事情,關乎到第三個通病,即台灣企業對資安的投資不足。

 

蔡松廷分析,資安常被編列在企業的IT(資訊)總預算,但分配順位往往是敬陪末位,也就是一家公司添購完電腦、升級網路硬體後,才會把剩下的錢投入資安。

 

對人才的投入也類似,他說,近年金管會規定上市櫃公司必須設資安長,但許多公司都是由內部主管兼任,而非對外聘請專業人員。

 

KPMG以自家在台灣服務的客戶推算,台灣企業平均對資安的支出,約占整體IT預算的五%至十二%,只要低於五這個數字,就代表投資過低,但就他觀察,這樣的企業不在少數,並且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

 

由於資安是用來保護資料,本身並不會創造營收與獲利,「因此資安投資沒有ROI(投資報酬率),所以很多企業不願投入,而許多台灣企業投資資安,是因為客戶要求、或是法規要求的。」謝昀澤指出。

 

尤其,對於資金和人力都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自然不願投入這種「不知道哪天會發生」的投資,但現實往往是,一旦駭客發現一家企業擁有深具價值的資料,譬如消費者的個資,但企業的防護網卻很薄弱,最後很快就被攻破。

 

投資資安成本超過罰鍰

 

企業資安意識不足、不認為自己有保護個資的責任、不願花錢投入資安等三大通病,也跟一旦個資外洩,政府的罰鍰過「輕」有關。根據《個資法》,企業一旦洩漏個人資料,就算被罰,罰鍰至多到五十萬元。

 

然而,若以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為例,該法規定,只要一家企業被發現消費者的個資外洩,假使沒有在事發當下即時通報、執行個資保護風險評估,就會被處罰全球營業額的四%、最高罰至兩千萬歐元(約新台幣六十四億元),是台灣一千倍以上。

 

蔡松廷指出,公司從建立資安管理政策、備份資料、買軟硬體設備、定期健檢、設定防火牆、到招募人才,每年花費動輒百萬,「像iRent這次只罰二十萬元,公司幹嘛要做資安?」他認為,要讓法規發揮效果,修改罰則是首要之務。

 

針對罰鍰,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上周坦言,《個資法》已近十年未修,目前罰款確實過輕,未來將透過修法,提高罰鍰金額。

 

除了須提高罰則外,台灣也需要有一個資安的獨立機關,判斷一家企業的個資外洩,究竟是平時沒有投入資安、疏於防備,還是駭客的技術太厲害、防不勝防?

 

近3年國內重大個資外洩事件

 

缺乏單一專責機關管理

 

但台灣的情況是,有關企業或組織的個資保護監管,是由各自的事業主管機關負責,以iRent事件為例,就是由公路總局對其開罰,「但是像民航局、公路總局這些機構,他們的專業是交通安全,不是資安啊!」謝昀澤指出,目前歐盟國家多由單一的專責機關管理個資,台灣也應設法跟上國際潮流。

 

對此,鄭文燦在釋出個資法將提高罰鍰後,也指出憲法法庭日前已判決,明年八月前要針對個資保護有獨立監督機制,未來將會與《個資法》修法一併處理。

 

至於企業本身,究竟該如何提高資安?專家建議可從三方面著手。首先,謝昀澤指出,資安防護首重「人」,他建議必須「讓專業的來」,企業除了要聘請專業的資安人員外,且最好每十個IT人員,就至少要有一人具備資安背景。

 

其次,則是預算。由於聘人與採購資安的軟硬體都需要錢,因此資安占整體IT預算,不宜少於五%。

 

第三,如果企業不知從何入手,謝昀澤建議,可以導入國際的資安管理認證制度,譬如ISO 27001,「這個規範裡面,有一些行為面、管理面、技術面可以讓公司依循參考。」

 

而據本刊了解,iRent從前年陸續導入這項規範,去年則是通過針對個資管理的ISO 27001認證。

 

這些投入與修法,可能必須要再快馬加鞭。因為,就KPMG的觀察,駭客近年的攻擊目標,從疫情前的金融機構,到疫情期間的大型電子業,而現在,目標已轉向中小企業,如果想要免於數位劫難,及早防範,恐怕是眼前唯一的路。

延伸閱讀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