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的生產者提到,有一種「雙無栽培」逐漸興起,以回到早期農村生活型態為目標,不施肥、不噴藥,且人工除草,為的是讓土壤發揮原有的地力來滋養作物。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住的村子,附近有位鄰居便是自給自足的田地。鄰居保留種子好施種,田地裡除了稻米,也有一小片種植糯米,田埂邊則種上各色蔬菜、辣椒等,豐富多樣。一家人的米糧、蔬菜不假外求,不時還有年糕、麻糬可吃,像土地富翁般衣食無虞,現在想想,長大後就很少見到像老家鄰居那樣多樣化的田畦。
前陣子,我四處尋找現在已少見、但煮透後芳香撲鼻的粉質綠豆,住在嘉義的朋友便向我提起有兩位住在嘉義近海一帶的青農,同樣不施肥、不噴藥,目前正在採收粉質綠豆,問我有沒有興趣去看看?這還用說,當然有。
青農返鄉活化地力 孕育強健作物
呂梅菁、王怡力這兩位女青農,從十幾年前便支持友善土地的耕種法,直到七年前她們回到家鄉,決定要找一塊土地實施早期農村的耕作法——無農藥、無肥料,以米糠與泥土育種,手工插秧,人工除草直到稻米吐蕊,光是聽就覺得辛苦。加上頭幾年重新養土、喚醒植物,一定歉收,收成只有一般慣行農法的四分之一,呂梅菁務農的爸爸也反對,但她倆仍然堅持著。
「我們相信種子會記得孕育它的土地、氣候和雨量如何,同時累積避開蟲害的抵抗力、吸收土地能量而健康長大。施肥會讓植物的根扎不深,噴藥會讓植物失去本身的抵抗力,都不算是健康的作物。」呂梅菁綁著護腰、站在貌似荒涼的田裡跟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