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溪下游有一片累積刻痕的荒蕪山頭,這個被稱為利吉惡地的地表荒蕪光禿,充滿奇異的荒涼感。原本草木不生的惡地在農民逐步改良農耕技術下,現今已是釋迦、芭樂的大產地,而且口味比其他產地的更加清甜。
地質調查的研究指出,利吉惡地的土壤有豐富的海洋礦物是果物好吃的主因。當地果農瞭解原因後,行銷上更獲助力,現在每箱出品的水果箱上都印有利吉惡地的產地標誌,成為果物市場中辨識度極高的熱門水果。
利吉惡地的土壤含有海洋礦物,這其實是利吉曾待過海洋的證明。
利吉惡地的地質稱為利吉混同層。600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原本在板塊間的海洋沈積物、海洋地殼物質與火山物質,受到板塊擠壓上升到大陸地殼上。
利吉混同層飽受上述的擠壓、碰撞和複雜錯動,泥岩夾帶許多外來岩塊;由於泥質岩石的土質顆粒細小、而且顆粒間十分鬆散,因此遇雨水沖刷就會變得泥濘,地表在風化作用下被侵蝕成一條條雨蝕溝,地貌猶如月球表面荒蕪不毛。
利吉出產的水果因富含海洋礦物鎂、鈣、鋅與鹽份,風味清甜,口感Q彈。
「爺爺當年搬來利吉時,這些全都是原住民的土地,作物是水稻、玉米、咖啡」,在利吉惡地三代務農的果農曾怡潔表示,民國48年八七水災後,全家從彰化搬遷到利吉,那時利吉的作物與現在大不相同,還種植過瓊麻、香茅。奇妙的是當時種植的甘蔗與出品的蔗糖因帶有獨特的濃郁香氣而廣受好評,可是卻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原因。
10多年前利吉社區開始栽種芒果、釋迦、芭樂,近年來也有出產柑橘類的果物如肚臍柑、佛利蒙、帝王柑、砂糖橘。其後學術界在地質調查的研究指出,利吉惡地受海洋抬升隆起,海洋礦物鎂、鈣、鋅在土壤保存良好,栽種的果物受惠土壤的特殊性因而格外清甜Q彈。
「利吉的釋迦能像瓜類切成一片片或丁狀的水果盤」,曾怡潔以自家種植的鳳梨釋迦舉例說,她栽種的鳳梨釋迦口感Q彈不軟爛,帶有濃厚果香,還能用牙籤將釋迦籽一個個挑起來。
不過種木瓜、芭樂在外觀上,因為利吉土壤的特性,果皮會比較粗糙凹陷一些,因此農民會在水中增加微量的硼,讓水果的外形更美觀,她也補充說。
2016年地質嘉年華在利吉惡地舉辦,不僅打開利吉的知名度,更使地質公園的概念向下紮根。
當果農克服農耕限制後,利吉惡地荒涼不毛的地質特性反成為當地農產品的美味秘方。2016年地質嘉年華在利吉惡地舉辦,千人路跑盛況空前,當社區的情感透過土地認同更加強化後,2020年,利吉惡地成為臺灣第一個由社區主導推動的地質公園,也是臺東第1座、全臺第4座的地質公園。
「地質嘉年華的路跑那天,幾乎是我在利吉30多年來看到最多人潮的時刻」,曾怡潔說,利吉社區總共約450人,戶數不到200,人口稀少,活動當天卻看見1、2千人,幾乎是社區總人口的5倍。看到旅客來到利吉為了地質而跑,心中覺得感動,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擁有的文化是如此獨特。
利吉社區將農產品、阿美族文化、地質特色相互結合,積極發展地方創生。
曾怡潔解釋,利吉是個阿美族部落,名稱是由阿美族族語Liki Liki音譯而來,意思是沿海岸山脈而建的部落。阿美族的菜色多元,酒釀、醃肉、酸辣筍、酸辣湯、搗麻糬、燒肉雞湯都是傳統料理。每年夏天的豐年祭與海祭最熱鬧,吸引許多外來觀光客。
地質環境與文化生活成為共同體,利吉社區發現了自己的獨特性,便嘗試與旅行社合作,舉辦20人小團體的深度地質旅遊,積極發展地方創生。行程中有專門的導覽員帶領走訪利吉惡地,也有在地採果的產業體驗、歌舞表演,及族人手把手教學DIY手作月桃編籃。
除此之外,因為地質公園的亮點,社區開始有年輕族人返鄉做些文創小生意、手工麵包,社區能見度增加,觀光客變多,還有了社區公車。利吉社區以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作為觀光發展的主軸,在地景守護、產業再造、生態保育及文化推廣上都出現了一點一滴的變化。
透過在地文化及地質特色的號召,利吉惡地出產的農產品已打贏了一次勝仗。未來曾怡潔希望利吉能創造出具有生活實用性,又可永久保存的地質商品,讓利吉的地質特色能以另一種方式推播出去。
果農曾怡潔的利吉兩天一夜遊地質路線:
-Day 1-
《 主行程》利吉惡地觀景臺與利吉惡地步道:木棧步道寬敞好走,步道全長約1公里,沿途可欣賞利吉惡地奇異又荒涼的特殊地貌,宛如月世界光禿蠻荒。
《次行程》利吉流籠遺跡:利吉社區早年交通不便,當地居民自行設置鋼索流籠,載運村民、農產品渡過卑南溪至臺東,目前看到的2塊巨石是當年流籠的遺跡。
-Day 2-
《主行程》利吉社區漫遊:小巧可愛的天主教堂,純樸自然的阿美族人,親自走訪部落會有獨特意外的收獲。
《次行程》 小黃山:在利吉社區面卑南溪的正對面,是卑南礫岩層構成的小黃山,因雨水沖刷後,呈現黃土赤裸,奇岩聳立的斷崖景觀。
利吉惡地 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從臺東市區往利吉大橋前進,臺東縣道45與卑南溪支流交會的一帶即是利吉惡地
相關地質景點:
利吉惡地觀景臺
富源觀景平臺
利吉溫泉
卑南大圳親水公園
地方美食:
釋迦
芭樂
芒果
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