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通勤行經的公路,有些人匆匆而過、毫無感覺,有些人每天重複走同樣一條路,卻用心享受周遭的景觀變化。臺灣有著許多美麗的公路,而要說最美的公路,您會想到哪裡呢?
為了提昇公路沿線景觀,提供用路人安全順暢、舒適且優美的行車環境,交通部每年均辦理「金路獎」優良景觀之評比競賽。評比範圍涵蓋國道、省道、鐵路、捷運、高速公路服務區及縣市政府管養道路系統,角逐路況養護、優良景觀、設備維護、場站環境維護、用路人資訊、傑出工程等獎項,競爭十分激烈,因而有「交通界奧斯卡獎」之稱,迄今已舉辦21 屆。桃園市境內路段經常榜上有名, 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一區養護工程處管轄、位於桃園大溪頭寮到三民的臺7線,即在2020年榮獲第21屆優良景觀類第一名殊榮。
臺7 線上的新巴陵橋,以粉紅色象徵復興區拉拉山名產水蜜桃。紅橋為舊巴陵橋。
少即是多 回歸原始自然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一區養護工程處復興工務段段長范又升表示,公路總局在施作道路景觀設施,維持道路機能是首要條件,要讓用路人於車輛行駛時能夠明確辨識道路,預知並掌握路況, 因此須建立清晰與安全行車環境,兼以舒適美觀的原則規劃設計。
「公路景觀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趨勢與觀念演進不斷變化。」范又升指出,像是美觀的定義,傳統與現代差異就很大,以前會覺得越多越好,公路旁常見種植成排的灌木、喬木,或各式各樣時下流行的草花植栽, 乍看之下五彩繽紛,但若缺乏妥善維護,時間久了容易雜草叢生,視覺上也一片紊亂。
因此近年來,公路總局秉持「減法美學」、「少即是多」的設計原則,讓環境回歸原始自然,改種植在地原生植物,打造「輕設計、低維管」之公路, 提供友善及美化的環境,進而提升路段的視覺景觀及行車安全,且減少養護除草、撿拾垃圾的次數,既實踐環境永續,也降低維護管理成本。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一區養護工程處復興工務段段長范又升指出,道路工程首重用路安全,舒適美觀為次要。
周遭建物 也是設計元素
但一般大眾都傾向道路兩側能有些花草樹木點綴,曾任職於公路總局及龍潭區公所工務課的陳偉彬從專業角度指出,花草生命週期有限,凋謝後就得換下一批,維護成本相對提高,另如榕樹、黑板樹等淺根樹種因生命力強韌, 氣根會在地下四竄,樹根隆起容易造成路面凹凸不平、破壞人行道,增加道路養護困難,也造成公共安全隱憂,「回歸整齊、減量的設計,相對是較理想的選擇。」
陳偉彬認為,公路景觀設施除了路樹,常見的還有路燈、候車亭等元素,周遭建築物也可以是公路景觀的一部分,若能結合深具地方人文特色的建築,便能跳脫純粹視覺美感,晉升到文化層次,將讓民眾印象更為深刻。
陳偉彬現為台創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其身為客家後代,致力將客家文化融入工程專業。榮獲2015 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公共建設類金質獎的龍潭行政園區兩棟客家意象建築,即為他任職龍潭區公所工務課時發想、推動的傑作。
例如位於桃園龍潭113市道上的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從建築、地景裝置藝術到內外布置,充分展現客家文創精神;又如臺3線的龍潭行政園區A、B 兩棟主體建築,A棟的桃園市龍潭區戶政事務所外圍以竹編意象塑造客家傳統圓樓造型,B棟桃園市龍潭區公所的風格則近似客家聚落常見的廟埕廣場,讓訪客能體會客家文化不同層次的人文歷史精髓。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展現濃厚客家風情。
最高境界 融入生態文化
不過陳偉彬強調,就像遊客進入京都就知道「京都到了」,並不只因為道路本身,而是連同周邊環境共同塑造的氛圍,「公路路段除了本身景觀設施與周圍建物,更理想的狀態是與在地人文生態環境整體融合。」
他認為,位於桃園大溪、甫獲得金路獎的北橫公路就是很好的示範。附近知名景點包括頭寮大溪陵寢、慈湖陵寢、新舊百吉隧道等,兼具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資源,不僅實施減法美學讓道路回歸純樸,也讓塵封已久的隧道有新氣象,並用心採訪地方耆老,復刻道路旁的老里程碑,讓道路不只是道路,更有緬懷開路前輩、重返時光迴廊的深刻意義。
本文轉載自《桃園客家》。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