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台灣山林古徑,那裡有先民拓墾的痕跡,是米糧、茶葉的運轉地,記錄著族群遷徙的腳印,勾勒出家的雛形。
歷史軼事沒說完的事,愛山的人湊近聽,《今周刊》董事長謝金河、名作家小野偷閒就往山裡去,聽樹木、昆蟲在山裡耳語,欣賞楓紅在秋天的山間迎風飛起,用書寫留下動人的島嶼山行。
老謝×熱血跑山
踩踏霞喀羅古徑·穿越百年時空
從透析財經趨勢的專家,到走入全台山徑的山林跑者,一條親近山野的路,謝金河用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探索,為了入山,他推掉周末的各種邀約,每周六參加捷兔活動跑山、周日與三五好友爬山,與山為伍,就是他最自在舒心的時刻。
跑山、爬山 感受不同山林
一起入山的山友身分百工,從企業家到計程車司機,職業雖有不同,山不挑人,在山谷面前都是喜歡自然的朋友。謝金河說:「跑山是一群人跑,追逐速度,掉隊會有壓力,有點強迫性;爬山是最舒服的,我帶隊挑想吃的餐廳,再去找附近的山區,爬完山大家吃午飯、聊天,變成一種樂趣。」他笑言,過去跑山拚速度,也曾經被困受傷,現在最注重安全、舒適,「不講話一個人爬山也很舒服。」
偶遇不熟的荒山野境,難免擔憂迷路、安全性,破解就靠腳勤。謝金河說:「有很多路要不斷地摸索,走爬山路徑就像溫習功課,走一次不熟就走第二次,走第三次就會很熟悉。」前陣子疫情嚴峻之時,他花了三個月走無人小徑探索陽明山,把山上十五座草原摸得熟門熟路,其中尤以能欣賞牛群、雨後看牛「泡澡」的北五指草原、三零九六草原最令他印象深刻。
從熟悉的陽明山再往外走,新竹霞喀羅古道是他心中最美的山徑之一,坡度平緩不難行,路徑長約二十七公里,秋天走古吊橋、看楓紅鋪地,靜心漫步山間,享受山林與世無爭的靜謐。下文摘錄自《老謝的台灣紀行》:
二○一九年六月總算有個機會,老朋友訂了一輛九人座客車,一群人大清早就驅車前往新竹縣五峰鄉。行經張學良文化園區旁的一條小徑,直接開往霞喀羅步道登山口。到了距離登山口大約三公里處,恰好遇到工人伐木,無法通行,只好下車步行上山。
登山口處是日治時期的石鹿駐在所遺址,我們要從這裡走到尖石鄉養老村,全長大約二十二公里。這條步道是日治時期的「理蕃警備道」,是日本人為了監控泰雅族人而鋪設的,沿途還架設了不少砲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設施,即是長一百四十五公尺的白石吊橋,吊橋前還留下「大正十年」的落款,也就是完成於一九二一年,迄今正好百年。站在白石吊橋上,向著薩克亞金溪兩側望出去,深達九十公尺的溪谷乍看怵目心驚,看慣後也讓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