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品牌概念來含括嘉義縣的三個休閒農業區,「嘉義陽光郊遊社」以太陽運行的軌跡呈現嘉義的陽光路徑,郊遊社代表的是喜歡嘉義的人組成的社團,一起來到陽光境地,體驗在地生活節奏,在嘉旅行。
在這個品牌意識高張的年代,休閒農業區也需要有品牌嗎?從109年開始,嘉義縣政府與風尚旅行合作,希望透過政府資源結合在地農產農遊特色,並藉由旅行體驗讓消費者理解地方生活而支持消費農產品。由於休閒農業區並不容易被一般大眾所熟悉認識,因此更應該做資源整合,創造共同的品牌與消費者溝通。
嘉義縣的三個休閒農業區分別是新港鄉的南笨港、梅山鄉的瑞峰太和、阿里山鄉的茶山,各有各的故事,該怎麼把它們串聯在一起?或許可以從嘉義縣不可取代的特色切入。嘉義位在北緯23.5度,還有著名的阿里山日出美景,一個和太陽這麼有連結感的地方,「陽光」成為品牌定位的重要象徵,來到陽光嘉義縣,旅人該是帶著輕盈快樂的心情,遇上熱情的嘉義人,便興起組成旅行社團的想法,「嘉義陽光郊遊社」的品牌就此誕生!
「嘉義陽光郊遊社」品牌視覺特邀請無氏製作團隊操刀,以太陽之都為發想,結合北回歸線23.5度的軌跡,及嘉義縣 / Chiayi County字首的C成為郊遊社的主視覺符號。
南笨港,把工藝融入生活的古庄
嘉義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都赫赫有名,但很少人知道介於這兩個地方之間還有一個南笨港。早在四百多年前,笨港是濱鄰海口的河港城市,為顏思齊及鄭芝龍開台十寨的交易中心,後因笨港溪氾濫,將笨港一分為二,溪北岸稱為笨北港(北港),南岸成了笨南港 (南笨港),後因南笨港常受到笨港溪改道的侵擾,又向東搬遷到現今新港的位置,原南笨港漸被忽略,但卻不曾消失,反而因此保留下豐富的人文歷史。
長天宮裡可以看到碩果僅存、短短在位六十九天的清朝皇帝祺祥的匾額;這裡有國定古蹟的水仙宮,還有歷史悠久的古笨港縣丞署遺址。南笨港是台灣交趾陶與剪黏的原鄉,如今仍是最大宗生產地,板陶窯把這些工藝放到社區、廟裡、堤防邊,不像一般的觀光景點,南笨港的人文故事藏在生活裡,從庄頭到庄尾慢慢走逛才能領略。
南笨港在交趾陶、剪黏師及製香師傳承的技藝下,還保留最原始的工藝與文化。
瑞峰太和,到茶席茶屋聊生活
海拔高度在1300公尺左右的瑞峰、太和,是近30年才發展出來的特色茶區,也因為開發得晚,他們更積極用心地要找出自己的差異。瑞峰以在大自然環境下喝茶的竹林茶席為名;太和則提倡一家一茶席的理念,打造出不同特色的茶屋,他們希望遊客不只是把這裡當作前往奮起湖、阿里山路過的地方,接待真心想要把時間耗在這裡的人。
擺茶席的巧思來自山上媳婦,當男人到茶園種茶的時候,她們想著還能夠做些什麼,有趣的是,當遊客來到這裡喝茶,她們很少談茶,而是聊自己的生活故事,就像接待朋友一樣,甚至把這樣的茶席文化帶進校園,當地在國小就有茶席課程,小朋友能夠有模有樣的擺出一套自己的茶席,當個稱職的小主人。來到這裡可以不只喝杯茶,更棒的是入住茶園間的民宿,清晨時到附近的茶園步道、小溪步道散散步,呼吸瀰漫著茶香的空氣,更能深入體驗當地生活。
來瑞峰太和與製茶師傅學習採茶、揉茶,在竹林或茶屋來一場茶席。
茶山,體驗部落分享文化
茶山部落原名Cayamavana(珈雅瑪麻拿),意思是山腰上的平原,後來因cayama和日文的茶山音義相近而改名。這裡居住的以鄒族為主,後來慢慢有布農族、漢人移居而來,形成多元融合的文化。來到茶山,家家戶戶門前都會看到涼亭,在鄒族的傳統中,家是神聖的地方,不能在家裡大聲喧鬧,因此他們會在戶外搭建涼亭接待朋友,並發展出分享文化,成為重要的精神象徵。
他們在涼亭掛上一串芭蕉,遊客只要說聲A veo veo yu(鄒族表達謝謝或問候之意),就可以自己摘去吃。這裡的部落體驗也不像一般行程那麼商業化,客人突然想去玩水,他們喬一喬就帶客人去,小朋友吵著要做弓箭,就帶他們去做弓箭,晚上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也很願意分享自己的食物和酒,來到茶山真正讓人感覺很放鬆。
踏入被大自然包圍的茶山部落,學習生活技能與智慧。
每年秋冬氣溫愉快出遊的季節,也是嘉義縣三個休閒農業區舉辦各種節慶活動的時候,從10月初到11月底,陸續有1314瑞峰太和朝茶音樂會、1750南笨港古庄文化季、Hufu茶山部落涼亭分享節,這些地方節慶更像是一年一度的團圓聚會,熱情分享生活給來的遊客,這也正是嘉義陽光郊遊社想要傳達的「喜歡嘉義的人以熱情的心帶你去遊玩」的概念。心動了嗎?起身準備好就跟著陽光郊遊社的路徑旅行嘉義吧!
節慶活動詳情請上「嘉義陽光郊遊社」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