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到自己滿意的完成度,你願意花多少時間?當年我用三年時間做好比賽麵包,而楊鎵燡整整花了十七年的時間,構築他的夢想。
不捨廢棄下腳料 養牛開啟另扇窗
楊家位於嘉義六腳,種植毛豆與紅蘿蔔等雜糧與根莖類,楊鎵燡當完兵後回家幫忙,一次在加工廠看到沒使用到的下腳料,全被當成廢棄物掩埋或做成堆肥且發臭,不僅人們迴避,也造成汙染,看著自家產品的後路,他心中覺得不捨,加上農產品價格波動大,他琢磨著父母神情,記在心裡,心想:「如果我來養牛,把下腳料吃掉多好?既不浪費也不發臭,長大的牛也可以賣錢。」這個單純想增加家中收入的念頭,開啟了他事業的另一扇窗。
「一公噸的毛豆可以產生兩百公斤的下腳料,玉米更多,我就收購這些下腳料,跟牧草一起發酵後打碎,開始養牛。」他首次養牛便進了一百多頭小荷仕登乳牛,邊飼養邊修正。一兩年過去,他注意到原產地在荷蘭的牛隻,不太適應台灣燠熱潮溼的環境,經常懶洋洋躺著,夏天時喘得嚴重,還不時出現皮膚病,隱隱覺得哪裡有問題卻又說不出來,心裡發悶。
直到十年前,他去了南部的畜試所,看見遼闊的場地裡,各品種牛隻悠閒安全地生活,他深深地被感動。
「這才是牠們適合的居住條件!」他眼神閃亮地跟我說。他也注意到眾多牛種裡,多數牛隻都躲在牛棚內遮蔭,只有台灣黃牛悠閒地在草地上曬太陽,臉不紅氣不喘,皮毛閃亮亮。
「果然還是要在地的狀況最好。」他開始引進黃牛飼養,也同時注意到換肉率高、體格屬於圓胖型、腿骨粗壯的安格斯牛。加上安格斯牛耐熱,適合台灣的氣候,都是優點。於是他與畜試所合作,接受輔導,結合兩個牛種的優勢進行品種改良,育出黃牛占比七成五的新品種。育種是個漫長的路,任何品種基因要穩定,都需經過十代以上的交配,才能將基因定序。今年,是育種的第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