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放眼世界,更該內觀島嶼。一旦我們張大眼睛,走入這塊土地時,將可以發現從產業企業、地方政府、在地人民一起翻轉、共同改變的力量。
本刊以隔周刊出的「我城我鎮」,與讀者一起看見每個認真努力的在地故事。
金山,它曾以農業、核二建廠與溫泉觀光帶動經濟,卻因時空改變漸失榮景;幸有一群傻子,跨越世代、業別與產官身分差異,串聯資源力圖共好,攜手翻轉金山。
秋風颯爽,此刻的金山青年活動中心(以下簡稱金青)原該是學生活動的旺季,但如今,偌大園區卻是一片靜寂。「其實在疫情前,金山遊客流量就減少了,當今旅遊的趨勢不再是走馬看花。」金青總幹事陳建成觀察。
建於一九六○年的金青,曾年吸數十萬遊客,每年平均五萬名青年學子造訪,如今面臨疫情、少子化夾擊,仿若金山興衰的縮影。
金山在日治時期即以溫泉知名,七○年代興建核電廠帶動地方經濟,彼時休閒觀光剛萌芽,三個海水浴場每逢夏季便湧入大量觀光客,「沿路都在賣泳圈!」周休二日實施後,溫泉飯店如雨後春筍般蓋起,加上衝浪客聚集中角灣,將觀光熱推向另一波高潮。
然而,二○○六年雪隧通車,改變了這一切。「衝浪去烏石港,泡湯去礁溪,觀光人數可說是腰斬。」汪汪地瓜園老闆賴家華說。
「小鎮駕騎」串聯景點、店家,帶領遊客暢遊金山。(攝影/蕭芃凱)
地瓜農發帖,集結地方力量
和眾多金山青年一樣,賴家華從高中起就外出求學、就業。七年前,他抽中外派中國的籤王,不想離家的他,決定捨棄百萬年薪返鄉,接手祖傳的地瓜園。
「有一天溫泉協會理事長邀我加入協會,我想他們身家億來億去,幹嘛找我?」本著好奇加入,幾次開會下來,才發現這些老董最關切:「怎麼讓金山變好玩,讓客人有一個留下來的理由?」賴家華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