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場肺炎疫情,讓觀光產業成為重災戶,去年來台旅遊人次創下41年來新低,不僅大企業生存困難,零售攤商與小型特色店家也陷入生存危機。
收入驟減,減緩了觀光產業鏈創新轉型的步伐,但也有不少人利用低潮期,嘗試尋找新方法以突破觀光困境,利用優勢打開更大市場。
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20年12月來台旅客人次為22012人次,較2019年同期衰退98.07%;2020全年來台觀光旅客僅137.7萬人次,較2019年減少88%。
觀光局及各地方政府各自祭出減租、補貼等措施,更積極發展國民旅遊、輔導旅遊產業轉型,希望協助受疫情影響、營業額衰退的商家,救觀光公帑總計超過百億元。
然而,部立桃園醫院院內感染擴散,衛福部長陳時中26日更宣布,禁止外國人入境的緊縮邊境政策延長至2月底;各地方政府也宣佈大型活動、節慶活動停辦,不可預測的情勢,引起社會恐慌。
2020年逐漸復甦的國旅再受重創,觀光局日前預估,2021年來台旅客數可能更少。
▲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行動支付:人性化的使用者體驗
實地走訪位於台北市士林夜市,這裡以往是國外旅客訪台必吃、必玩景點,夜市攤商一度高達500多攤。過去隨著人潮推擠前進,很容易就在幾個街角迷失方向,如今站在夜市路口可一眼望穿整條巷道。由於遊客大減,部分攤商在平日直接歇業。
儘管如此,士林夜市商圈聯合會總幹事林士豪樂觀表示,近年中國觀光客減少,夜市已有警訊,現在國旅爆發、台北人往外縣市跑,整體逛夜市的人少,「但基期低、也是調整體質、轉型服務的好時機」。
在夜市或商圈,最吸引人的就是攬客招呼、主顧面對面寒暄的人情味,但在疫情時代,只要減少現金接觸的機會,便降低了感染風險。
去年起,士林夜市與華西街夜市、慈聖宮美食街等11個夜市,及台北市各大商圈都觀察到,國內零售旅遊業逐漸重視數位化、個人化旅遊體驗的趨勢,因此在台北市政府輔導下,陸續裝設電子支付「悠遊付」。
以後購買夜市章魚燒、蚵仔煎,消費者不用再掏腰包、等待找零,只要一刷付費的QR code,出示給商家確認,即可外帶享用。
目前有華西街夜市、南機場夜市、寧夏夜市、廣州街夜市、浯洲街夜市、延三夜市、艋舺夜市、公館夜市、慈聖宮美食街、晴光市場及士林夜市,共 11個夜市攤商裝設悠遊付。
今年3月起,全台超過4萬店家裝設悠遊付,交易金額超過7億元,其中據台北市產業發展局統計,超過2000個點是北市商圈的夜市攤販。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分析,這場疫情加速了國家、企業與消費者個人的數位化,數位化越高的經濟體,民眾自覺減少使用現金,越來越多民眾持續使用新型態的電子支付,因此庶民經濟也要跟上時代。
▲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25日出席執政六週年成果發表會,力推夜市、商圈行動支付「悠遊付」。(圖片來源:記者蕭婷方攝)
門面整修、攤商重整 環境衛生現代化管理
不少人對夜市、商圈的回憶,是香味四溢的快炒小吃,或是蒜香飄逸的炸味小點,但嘲雜鼎沸的人聲與煮食油煙,往往被視為拉低住宅區房價的禍首之一,為當地居民不喜。
在商機與生活品質拉扯下,攤商成「化外之民」,難以被主管機關系統化列管,而且除了油煙機、食材登錄與環境衛生,來訪觀光客也難有好的消費體驗。
「用庶民小吃來帶動商圈人氣、人流再創造商機」。公館觀光夜市自治會會長賴美鳳受訪時說,以往無證攤販只能開單、趕走,但無法改善整體環境。
後來,北市府出面協調鄰里居民、商圈與夜市自治會,各方協議一起改造攤販及夜市,更新攤車與招牌、統一攤商服飾、增加行動支付,也加裝透明食物遮罩、加裝除油煙機及油脂截留器,降低當地里民的反彈。
大家更希望疫情結束後,觀光客來台北,「我們的市集可以乾淨、整潔與衛生」。
盤整地方特色 發展分眾、深度旅遊
觀光業發展仰賴旅客體驗,還是有空間移動的需求。在疫情時代,旅遊人口會從密度高的都會區,往人口密度較低的地方疏散。外界評估,即便疫情過去,台北市的觀光復甦仍會較其他地區緩慢。
世新觀光系兼任副教授陳墀吉表示,主打深度、沈浸式的旅遊將持續當道,而高單價的分眾與小眾旅遊,由於停留時間久、移動範圍小,在疫情警報未完全解除前,能減少群聚與感染風險。
他分析,經營品牌成本高,夜市、商圈以小型企業為主,可以區域為單位發展在地品牌,結合地方文史、風土發展特色,例如北投溫泉、貓空泡茶,近期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也是成功例子;晴光商圈也可爬梳美軍駐台史,盤整在地資源來發展品牌,產值潛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