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家裡是做生意的,我爸爸開了一家佛具店,當時生意興隆,門前車水馬龍,客人絡繹不絕。
爸爸隔三差五就受邀到客人家裡安香爐、請神明、為佛像開光⋯⋯不僅讓我們一家過得富足安逸,他也因為專業而受人敬重,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爸爸迷上大家樂欠巨債 帶全家跑路
豈料,好景不長。我念國三時,爸爸迷上了大家樂,開始四處求名牌,甚至當起了組頭莊家。
高收入雖帶來不少錢,但也意味著高風險。有一期,一個賭客嬴了很多錢,爸爸做莊家爆倉無法賠給賭客,只好連夜帶著我們全家跑路。
最初,我們一家暫時躲在房東家,幾經輾轉流離,最後偷偷住進了祖母家。
以為躲債成功後,生活會慢慢恢復平靜,沒想到債主竟跑到我學校守株待兔,等我放學後悄悄跟蹤我回家,最終找到了我爸爸。
結果,我家的佛具店全部抵押出去,還是不夠還債。最後,祖母、叔叔嬸嬸和姑姑聯手處理剩餘債務。
失去名聲和事業的爸爸也因此一蹶不振,還雪上加霜被查出罹患鼻咽癌第四期,全家頓時陷入一片愁雲慘霧。
我很感激姑姑當時仗義相助,讓我們一家住進她的房子,還不收房租,免去了我們不少負擔;但生活費還是得自己想辦法。
失去佛具店這個主要收入來源,家中經濟頓時變得異常拮据。為了幫爸爸治病,我們家更是傾盡所有。
記得當時有人跟我們報了一劑抗癌藥草偏方,一斤就要5萬元,而我打工的薪水一個月才1萬5元,最後只好四處向親戚借錢,才湊足錢買到那偏方。
我自認並非一個愛讀書的孩子,遇到家變也沒心思準備聯考,最後只好就讀泰山高中的夜間部。
高中3年忙打工補貼家用 每天醒來都想著:錢從哪裡來?
白天我就在加油站打工貼補家用;而當國中同學們開心度過高中生活時,我卻忙著打工掙錢、載爸爸去台大醫院看病、陪爸爸做放療與化療。
整整三年,我在加油站和醫院之間不斷進進出出,每天一醒來,腦海裡只有一個問題:錢從哪裡來?從未享受過一點無憂的年少時光。
那時候,我非常需要錢,但也暗暗恨著錢─因為什麼都要錢,我年紀小賺不了什麼錢,一家人每天都被錢逼得喘不過氣,日子過得極其痛苦。
高三快畢業的那年,纏綿病痛多年的爸爸終於不敵病魔撒手人寰。在失去至親的悲痛中,我還得肩負起家中長子的責任。
▲高中就忙著打工掙錢,在加油站打工貼補家用。(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小小年紀面對殘酷的現實 被迫靠送報、唱歌、修電腦賺錢
讀專科時,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送報,晚上到民歌西餐廳唱歌、週末假日幫人修電腦,沒日沒夜拚命賺錢。
對貧困、對病痛、對死亡、對金錢的無能為力讓我憤怒,我不停追問:為什麼我家會發生這些事?為什麼我小小年紀就要出來工作,面對殘酷的現實,不能好好當個學生?
我痛恨家中的不幸、命運的不公、缺錢的折磨,不喜歡我的出身,也不喜歡這個人生劇本。
若不是為了賺錢,我又何至於此?於是,我無形中把滿腔的恨意轉嫁到「錢」上,「恨錢、討厭錢」的念頭便深深植入了我的潛意識。
一個人若想賺錢、想富有,自然該愛錢。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自己很愛錢。後來,我學了吸引力法則,得知你給錢什麼能量,錢就回應你什麼能量。
▲你對錢的態度是什麼?是「愛錢」還是「需要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揭窮忙主因「對錢心存抗拒,拚命把錢往外推」當然留不住錢!
當時我似懂非懂,但也開始懷疑自己:「我真的愛錢嗎?如果我愛錢,為什麼錢卻總離我而去?」我花了將近五年的時間,才逐漸撥開迷霧,發現原來我不但不愛錢,反而還恨錢。
回顧過往,我覺察到自己其實很會賺錢,但錢總是以各種方式離開我,例如:三不五時收到的罰單、摩托車的避震器、化油器或輪胎換新;
又如就讀商業設計科的妹妹總需要材料費、印刷費、模型製作費⋯⋯彷彿冥冥中有個「錢進來沒多久,很快又花出去」的模式在重複運行。
後來,我透過不斷的反思與冥想,開始去確認自己究竟是「愛錢」還是「需要錢」,最終驚訝地發現:原來我不但不愛錢,還恨錢。錢本身並沒有問題,只是成了代罪羔羊。
像我這般對錢心存抗拒,拚命把錢往外推,當然無法留住錢。這也正是我多年在金錢漩渦中打轉、經歷三次破產、慘賠千萬的主要內在原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人都有難說的情。這就是我的人生故事。在摸爬打滾中,我找出了自己經濟窘迫的原因,並重新與錢建立了正向關係,才能從谷底翻轉人生。
我相信你也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錢關要過,所以你必須先搞清楚自己究竟是愛錢、需要錢,還是討厭錢,才能擺脫那些阻礙你成功的桎梏,順利踏上光明的「錢」途。
作者簡介_金牌獵人(朱均澤)
金牌獵人投資學院院長
2017年亞洲外匯分析師交易大賽冠軍
2019年華人金牌講師
2020年台北金融博覽會邀請講師
2024年日本東京外匯論壇邀請講師
FX168專欄特邀分析師
《投資情報》月刊專欄主筆
《澳洲論金》雜誌專欄主筆
本文摘自采實文化《投資冥想法,快速顯化你的財富【限量親簽+2025金蛇豐盛財富貼+1書+1行動練習本套組】:冠軍分析師金牌獵人結合獲利技術與身心覺察,教你掌握致富的實戰策略》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