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序愈來愈接近11月,東北季風也逐漸增強,北台灣天氣率先轉涼,氣象專家指出,下週將有一波東北季風增強,迎風面再轉濕涼,北部降溫明顯,整天氣溫落在24、25度,接著再迎更強的冷空氣南下,屆時台北低溫下探16度。
中央氣象署指出,今(19)日有鋒面通過,加上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轉涼;降雨方面,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及大臺北地區降雨明顯,並有局部短延時強降雨或大雨發生的機率,桃竹苗及花東亦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山區有零星短暫雷陣雨。
至於氣溫方面,桃園以北及宜蘭的高溫約有3到5度的降幅,其他地區及外島也有1至2度的降溫;預測北部及東半部23至31度,中南部24至34度;澎湖25至29度、金門24至31度、馬祖22至26度。
下週一氣溫回升
下週三起再降溫
據了解,下週一(10/21)東北季風減弱,水氣減少、氣溫回升,基隆北海岸、桃園以北及東北部仍有局部短暫雨,花東也有零星雨。
不過,到了週三(10/23)隨著有另一波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半部降雨機率提高,下週四、五北台灣明顯轉涼,高溫僅25度左右,低溫變化不大,約24、25度。
氣象專家戴立綱於YouTube頻道「戴老師說天氣時間-我是戴立綱」依據美國GFS模式預報分析,今(19)日東北季風南下,下週三、四另一波東北季風影響,接下來28日還有更強的冷空氣報到,屆時非常強的偏北風到西北風吹進來,北部降溫非常明顯,台北預估下探16度。
戴立綱說明,冷空氣南下時間將會決定影響時間,若強度更強溫度則會下探更多。
專家:下週恐有「秋颱共伴效應」
中央大學大氣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於「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撰文指出,根據最新各國模式模擬顯示,西北太平洋大致有2或3個熱帶擾動發展,其位置、強度差異很大。
吳德榮表示,歐洲(ECMWF)模式25日20時模擬、擾動距離冷空氣較遠,「秋颱共伴效應」較弱;美國(GFS)模式模擬則相對較近,「共伴效應」較強。
目前各國模式仍在持續調整中,需密切觀察。
▲圖/「林老師氣象站」粉絲頁
至於什麼是秋颱?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在「林老師氣象站」粉絲頁說明,從氣象學的定義來看,秋颱指的是,每年9至11月間,當有颱風路徑從台灣南邊的巴士海峽由東向西運動,或是從南海北上時,它的外圍環流與環境東北季風在台灣東北外海附近產生合流,隨後再循環境流場移入臺灣陸地,並造成北部或東北部顯著的降雨現象,此類形成「共伴效應」的颱風,才叫做秋颱。
若否,頂多只能稱之為「秋天的颱風」。他進一步指出,1987年10月的琳恩、2000年11月的象神,以及2022年10月的尼莎颱風等,都是秋颱的例子。現在位於關島附近的94W,有繼續發展成熱帶性低氣壓,甚至成為颱風的趨勢。